哲学关系在高考作文中的常见应用20种(4)
真正的廉洁,是不会在乎廉洁的名声的,一般人刻意标榜自己的廉洁,往往是为了更好的满足自己的贪欲而已。也有人爱名,不爱钱。但是对名誉过于热衷,其实也和爱钱一样,不过是对象有区别而已。在现实中,往往表现为
真正的廉洁,是不会在乎廉洁的名声的,一般人刻意标榜自己的廉洁,往往是为了更好的满足自己的贪欲而已。也有人爱名,不爱钱。但是对名誉过于热衷,其实也和爱钱一样,不过是对象有区别而已。在现实中,往往表现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其实一样都是无用功。纯粹爱名的,社会危害还小点,可是,现在的大多数贪官都是名利复合型贪官,既想拿实惠又想树形象,所以很多名声不错的官员,往往只是假象而已。而不管是爱钱也好是爱名也罢,归根结底,都是务虚,不是务实,对国家是有很大害处的。
思想3:现象有主流现象和支流现象,支流现象不代表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只有抓住主流现象,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阐释:我们看报,见这儿是凶杀,哪儿是诈骗,便以为这社会黑暗得“伸手不见五指”了。《庄子·秋水》中,河伯见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岸间不辨牛马,便欣然自喜,后顺流而东,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方才望洋兴叹。河伯欣然自喜,是因为只见支流现象,便以为是天下乏至美,殊不知还有北海,主流现象更是浩瀚,所以后来望洋兴叹。只见支流,以小为大,及见到主流,知晓全局,方知天下有更大者,自己不过井底一蛙罢了。“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杯弓蛇影”也是此类。
七、对立与统一
思想1:一切矛盾的对立面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一方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
阐释:英雄渴望战胜对手,但一旦把对手打倒后,英雄反而怅然,陷入寂寞孤独,因为矛盾的对立面没有了。今两虎共共斗,其势不俱生,是的,但一旦只剩其中一虎,这只虎也会退化成病猫的。国与国,人与人,要善于求同存异。承认差异,相互尊重对方,世界是多极的,任何制造单极都是徒劳的,和谐共荣才是方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更是如此。
思想2:矛盾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阐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相处,还是应当以宽容为本。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要善于创造条件,把握机遇,实现向自已有利的方向
思想3:矛盾的对立面始终处在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过程中。矛盾的对立面的斗争、冲突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一般要经历一个由隐蔽到鲜明的过程。
阐释:见微知着,防微杜渐。
思想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阐释:海明威《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老人说过一句话:“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如果换一个说法,那就是人是为成功解决矛盾而生的。人与自然有矛盾,由恐惧到顺从,由顺从到征服,由征服到合理改造和利用。人与人之间,由斗争到宽容,由宽容到合作,由合作到无私帮助,人一天一天地高尚着。人自身也是,本我的恶与超我的善矛盾着,人的心灵挣扎着,但终有身心和谐的一天。
思想5:矛盾斗争的结果有三种:一是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二是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矛盾替代;三是矛盾双方融合为一个新事物。
阐释:矛盾双方势力悬殊,那结果多是一方克服另一方的情况;如果势力相当,则多是两败俱伤;如果矛盾双方无本质的冲突,则容易走向融合。梁山弟兄,不打不相识。陌路人成了生死弟兄、这是融合经济市场上强调的“双赢”也是一种融合。
八、共性与个性
思想1:个性包含了共性,共性也包含了部分个性
阐释:德国哲学家菜布尼茨曾经当过“宫廷顾问”据说,有一次他在宫廷讲学,说“天上人间到处都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宫女们纷纷走进御花园去寻找两片完全没有区别的树叶,想以此推翻这位哲学家的论断,结果,她们都失败了。都是树叶,这是共性,但树叶各各不同,这是个性。任何一片树叶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