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语文文言文试题全解【安徽卷】(6)(2)
答案解析: 8.【解析】:答案为D。 计应是考虑、谋划的意思,而计策是指为对付某人或某种情势而预先安排的方法或策略。解释不够准确。 所考查的四个实词,虽说都不是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词语之中的,但都是教材中常
答案解析:
8.【解析】:答案为D。 计应是考虑、谋划的意思,而计策是指为对付某人或某种情势而预先安排的方法或策略。解释不够准确。
所考查的四个实词,虽说都不是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词语之中的,但都是教材中常见的词语。
9.【解析】:答案:A。都作介词,因为。B项,第一个结构助词,的;第二个用在主谓之间,不译。C项,第一个所是直接用在动词前,作助词,表示情况;第二个所与为构成为所式,表被动。D项,第一个何应该是疑问副词,可译为为什么;第二个何疑问代词,什么,作介词宾语。
所考查的均是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之内的。
10.【解析】:答案:C。二人关系不和谐,韩休敢于当面指责萧嵩,宋璟认为韩休的这种做法是仁者的勇敢。
11.①译文:(我作为)刺史倘若了解百姓的疾苦却不去救助,这难道是为政之道吗?即使得罪宰相,也是心甘情愿的。
【解析】本句翻译不是很难,最容易出错的词是幸,在这句中作副词,是本、正的意思,觉得标准答案中的倘若,不如本来准确。倘若表示的是假设关系,从上下文看,不是假设,是事实。虽根据语境译为即使,得罪不是得罪了别人,而是(自己)获罪。
②译文: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去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不能接受诏令。
【解析】巨猾与罪细结构不同,译为特别奸猾狡诈的人也可以,乃是竟、竟然的意思。不问不是不过问,应改是不问罪。出是驱逐、放逐的意思。敢是个表谦的词。
文言文翻译参考:
韩休,是京城长安人。韩休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德才兼备的人。唐玄宗还是太子的时候,让他按条逐一对答国家政事的询问,和校书郎赵冬曦一起考中乙科进士,提拔为左补阙(唐代谏官名),出任主爵员外郎。又回朝廷任礼部员外郎,担任知制诰(掌管诏令的官)。离开朝廷到虢州担任刺史。虢州是靠近东京、西京的州,马车、兵车(也可以翻译为皇帝的车马)到达后,经常征收草料税,韩休请求把税负分摊到其他的州郡中去。中书令张说说:免除虢州的税赋分摊到别的州,这是虢州太守为了自己私人的利益罢了。韩休坚持自己的意见,下面的官吏告诉他你这样做是违背了宰相的意思,韩休说:(我作为)刺史本来了解到百姓的困苦却不去救助,这难道是为政之道吗?即使得罪宰相,我也是心甘情愿的。最终还是按照韩休请求的那样实行了。因为母亲去世而解职,守孝期满,担任工部侍郎,又任知制诰。调任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廷去世,皇上下令萧嵩推举一个可以代替裴光廷的人,萧嵩赞颂韩休的志向和品行,于是授予韩休担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韩休做人严肃正直,不追求功名利禄。如今他当上了宰相,是很符合当时朝廷上下期望的。万年尉李美玉犯了罪,皇上将要把他流放到岭南去。韩休说:万年尉是个小官,所犯的又不是大罪。现在朝廷中有更大的邪恶的人,请求先治他们的罪。金吾大将军程伯献依仗皇上的恩宠而贪赃枉法,他的住宅、乘坐的车马都超越了法律的规定,臣请求先处理程伯献,再处理李美玉。皇上没有答应,韩休就坚持争辩: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去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不能接受诏令。皇上不能改变韩休的想法。韩休坚决、正直大致如此。开始,萧嵩因为韩休恬淡平和,以为很容易控制他,所以也就引荐了他。等韩休办事时有时会反驳,甚至指责萧嵩,萧嵩业不能说服他。宋璟听说后说:没有想到韩休能这样,这是仁者的勇气啊。萧嵩宽容、博爱、随和,而韩休却严正刚直,对时政得失,说话没有不说彻底的。唐玄宗曾经到后花园游玩打猎,有时在宫中设宴行乐,稍有过失,总是赶紧问左右的随从人员:这件事韩休知道不知道?不一会儿,韩休的劝谏书就已经送到了。唐玄宗曾对着镜子闷闷不乐,旁边的人劝说道:自从韩休当了宰相以来,陛下没有一天是欢乐的,为何独自悲伤,不将他撤换掉让他离开呢?唐玄宗感叹道:我虽然瘦了,但国家必定富裕了。萧嵩上奏事情常常依顺我的旨意,从不与我反着来,可退朝后想想天下的大事,我睡不安稳啊!韩休大量陈说治理国家的道理,他常常为国家社稷与我争执,退朝后我则可以宽心睡个安稳觉。我重用韩休,是出于社稷江山的考虑罢了。后来,在工部尚书的职位上罢免了官职。后提升为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县令。死时六十八岁,赠扬州大都督的称号,谥号为文忠。宝应元年,追赠太子太师。(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