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称谓的来龙去脉
炎黄子孙是海内外华人引以为荣的自我称谓。这个词的真正出现与广泛使用是在清朝末年,但其雏形黄炎之后、炎黄苗裔、黄帝子孙等早在
炎黄子孙是海内外华人引以为荣的自我称谓。这个词的真正出现与广泛使用是在清朝末年,但其雏形黄炎之后、炎黄苗裔、黄帝子孙等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就有了,这些都是炎黄子孙称谓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表现形态。《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 成。炎黄时代没有文字,也不可能有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这样的名词,但却为后世此类名词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诸子争鸣,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淮南子修务训》)孔子称赞黄帝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庄子认为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史记封禅书》载: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大约半个世纪以后,齐威王铸敦铭记高祖黄帝,自认为黄帝子孙。《国语鲁语》说: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说明舜、禹皆为黄帝之后。《国语 周语》说: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间之,故亡其姓氏。夫亡者岂系无宠,皆黄炎之后也。
秦汉时期是黄帝子孙等称谓出现并得到认同的时期。汉高祖刘邦编造了赤帝(炎帝)子斩白帝子的故事,为以汉代秦制造舆论。汉初黄老学盛行,百家言黄帝。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率10余万大军北巡朔方,归途中祭黄冢桥山,开创了黄帝陵祭。王莽代汉时自称黄帝之后,声称姚、妫、陈、田、王凡五姓者,皆黄虞苗裔,予之同族也。真正把黄帝华夏始祖之地位确立下来的是司马迁。翻开《史记》,第一位进入我们视线的人物就是黄帝。在司马迁的笔下,不仅尧、舜、禹、汤、文王、武王这些圣贤明君是黄帝子孙,而且秦、晋、卫、宋、陈、郑、韩、赵、魏、楚、吴、越等诸侯们也是黄帝之后,甚至连匈奴、闽越之类的蛮夷原来亦为黄帝苗裔。如此一来,便把各族统统纳入到以黄帝为始祖的华夏族谱系中去了。司马迁坚持大一统历史观和民族观,将黄帝民族共祖的地位典籍化,上承百家杂语,下启二十四史,对于国人自称黄帝子孙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汉元帝、成帝时,博士褚少孙补《史记三代世表》时称舜、禹、契、后稷皆黄帝子孙也;王充在《论衡案书篇》中亦云《世表》言五帝、三王皆黄帝子孙,这说明 黄帝子孙一词在汉代主要是指圣贤明君,并未泛指平民百姓。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称炎黄之后者不乏其人。贵族墓志中祖述炎黄者不胜枚举。这么多
人竞相自称炎黄之后,未必合乎历史事实,但却真实地反映了时人对以黄帝为核心的民族先祖谱系的认同。
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说:姓氏之学最盛于唐。唐人林宝的姓氏名著《元和姓纂》其论得姓受氏之初,多原本于世本、风俗通。而《世本》简直就是一部黄帝和炎帝的族谱。唐代族谱已不可见,宋明以后的族谱大都攀附历史上的同姓名人,甚至远祖炎黄二帝,故而梁启超感叹寻常百姓家谱,无一不祖黄帝。宋王朝尊奉炎帝为感生帝,宋真宗尊黄帝崇道教。与宋对峙的辽统治者自称炎帝后裔。《辽史世表》曰:庖羲氏降,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王畿之封建有限,王政之布濩无穷,故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孙,而自服土中者本同出也。契丹人究竟是不是炎黄之后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这正是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
魏晋以降至清末以前,虽然炎黄二帝备受尊崇,但炎黄子孙、黄帝子孙等词语却隐而不显,很少使用。究其原因,大概与古代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较淡,对炎黄二帝的尊崇文化性大于血缘性,炎黄子孙一词的指代范围较小等因素有关。古代中国是 王朝国家,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王朝国家更需要的是本朝本宗之祖,正如杜佑在《通典》中所说:远祖非一,不可遍追,故亲尽而止。窃以为炎黄子孙一词的含义与使用,可能经历了一个由直系到旁系,由贵族到平民,由血缘到文化,由实指到泛指的演变过程。也就是说,尽管炎黄二帝在古代备受尊崇,但其文明初祖和帝王鼻祖的形象较之民族始祖的形象更为突出,故而炎黄子孙、黄帝子孙等词语无法成为普遍使用的称谓。(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