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突破高考历史复习中的“高原现象”
在高考复习中,往往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当复习深入到一定程度,或掌握了教材上的基本知识和框架,大体能应付考试之后,要想进一步
在高考复习中,往往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当复习深入到一定程度,或掌握了教材上的基本知识和框架,大体能应付考试之后,要想进一步探索创新,深人发展,提高知识水平,就会感到大脑疲劳和精力不支,学习效率降低,进步速度减慢,处于一种停滞或半停滞状态。尽管每天都在勤奋复习,大做练习,但收效甚微。这就是历史复习中的高原现象。
一、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
高原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每个考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与心态不尽相同,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通过观察,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动力因素:有些考生复习目标不明确,信心不坚定,对自己要求不高或缺乏浓厚兴趣,都会导致复习动力不足,感到复习枯燥无味,最终失去动力而厌学,在高原现象面前自动退缩。
2.知识因素:有些考生没有根据复习的内容和进度及时丰富和扩展知识,或者大脑中的知识零碎杂乱,没有形成整体性的知识结构。越是到复习后期,越需要对知识融会贯通,加强综合分析能力。
3.生理因素:有些考生由于长时间过度用脑,违背科学规律,不懂得合理运用时间,导致生理疲劳,思维迟钝,学习效率下降。
4.心理因素:面对众多考生的激烈竞争,高考独木桥越走越艰难,想急于求成却浅尝辄止,复习时冷时热,月考分时高时低,于是产生沮丧心理和急躁情绪,陷入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失败更灰心的怪圈。
5.思维因素:有些考生用过去养成的思维定势对待后一阶段的复习内容,机械记忆,思维僵化,缺乏激活知识的能力。
6.迁移因素:有些考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产生负迁移作用,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了干扰、阻碍。
7.方法因素:有些考生用前一阶段的复习方法进行后一阶段的复习,不善于探索新的复习方法;有些不善于分析自身的特点和需要,于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生搬硬套别人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质量不高,效率很低。
二、高原现象存在的症结
高原现象并不可怕,只要弄清它的症结所在,就会知道它是高考复习中出现的一种客观、普遍现象。
高考历史复习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步掌握阶段、高原现象阶段和超越创新阶段。第一阶段复习速度快,进步明显。进入高原现象阶段,考生往往表现为复习效率递减和知识积累上的减速现象:大脑中储存的知识量随学习的发展而增加,当知识总量的基数较小时,小小的知识增幅也能使人产生明显的进步感;而当知识总量的基数较大时,即使是较大的知识增幅也难以让人产生显著的进步感。
因此,在高原现象阶段要想取得显著进步,既要下大力巩固原有的学习成果,又要下功夫扩充新知识,获取新信息,构建新网络,解决新问题。这样必然会使人感到精力不够,复习比原来吃力。高原现象实质是知识的扩增对大脑学习和接受能力构成的挑战,是知识扩展的无限性与大脑加工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引起的。
三、突破高原现象的策略
要想走出高原现象阶段,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信心。如果在高考历史复习中出现高原现象,不必心灰意冷,惊慌失措。应认识到高原现象是客观、普遍现象,只要突破这一阶段,就能顺利进入超越创新的第三阶段,开拓历史备考复习的新天地。
2.注意序化、整合和激活历史知识。复习的目的在于整合和创新,在于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适时序化和整合所学知识,使历史知识系统化、主题化、整体化,并不断掌握新知识、新信息,培育激活知识的能力,为突破高原现象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3.善于调剂身心,不打疲劳战。复习中要善于营造良好的身心环境,保持心智的最佳状态有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当感到大脑疲劳、思维呆滞、效率不高时,要及时把大脑从学习频道转到休息娱乐频道,以各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调剂身心,如听一听世界名曲、翻一翻影视画报、看一看室外风景,或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这样,就能使大脑在轻轻松松的频道转换中得到休息和调整。(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