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点击高考“综合”命题模式(3)
综合考试终究还只是考试,不要将考试的功能过分地夸大,虽然它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那地位也不过是被人为抬高了的。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考试的局限性,不要寄希望于考试内容的改变来引起教育理念的变革。发
综合考试终究还只是考试,不要将考试的功能过分地夸大,虽然它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那地位也不过是被人为抬高了的。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考试的局限性,不要寄希望于考试内容的改变来引起教育理念的变革。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优秀的教育理念需要每个人的努力,通过一点一滴的改进才能完成。期待着,愿孩子们的笑容能够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制约永远飘荡。
梁建中杨晓玲:综合是应试教育的改良剂
笔者认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根本对立,高中师生疲于应付各种考试的根源与高考科目的设置有很大的关系。以前的大文大理考试模式把教材抠得过窄过细,有的知识是不需要死记硬背的,而命题(包括高考和平时的校内考试)的无孔不入和细致入微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三年之中有多少不该反复死记的内容如影随形地伴随着学生,一刻也不敢倦怠,消磨学生无穷的时间和精力,加重学生心理、课业负担,而没有时间去发散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丰富的个性。
我国按学科体系来设计中学课程和考试,实际上肢解了科学。殊不知各地的奥赛搞得如火如荼,甚至幼儿园里也有了奥数班,大有席卷普通中小学学校之势。笔者亲眼目睹有的学生从初中开始就确定了主攻方向,音乐、美术、计算机,甚至体育等等,至于文化课,那只是劳逸结合的点缀。很多孩子剑走偏锋是否是我们过分注重分科带来的隐忧呢?
综合科目设置顺应了时代要求,尽管目前在题目的设置上还有待提高和完善,但考察学生的运用各学科知识能力的基本原则已有所体现,所以其出发点无疑是正确的,目前对教师的教学冲击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只是暂时的阵痛。不用担心,其引导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会逐步显现。如果因为教师或学生出现的即时不适应也属正常,我们不应以此否定这种改革。所有的交叉科学都有自己的一套体系,都是大学研究的课程,刚刚中学毕业的学生怎么能解决得了?这种疑问恰恰表明了我们高中生的研究能力的低下,美国小学生就经常在研究连我们成人都难以想象的课题;法国的高考(会考)作文题更是大气,比如2002年的高中毕业会考的作文考试各科均有三题,学生可任选一题。举理科作文题示例:1.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力?2.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知识的局限?3.试分析卢梭论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学含义。卢梭说:我们对同类的感情,更多产生于他们的不幸而不是他们的欢乐。为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基础是利益,因共处逆境团结在一起的基础是感情。让咱们的高中生体验体验一下吧,是什么感觉。
孙占杰:不能因为不适应而否认改革的成就
近年来高考采用的3+X命题模式,触动了整个的基础教育,引起了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大的变革。本人作为一线的教师,经历了三种高考模式的备考应考工作。下面就本人的感受谈几点看法,请同仁指正。对比新旧高考模式,我们很容易发现新的3+X高考命题,特别是近几年的命题逐步完善。比较突出的特点有如下几点。
1.试题的取材大量来源于课本之外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重视综合能力和学科基本能力考查。这种新的高考形式无疑是对偏重知识结论、靠题海来提高成绩、靠死记硬背来储存知识的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冲击,要求教学领域进行深刻的变革。现在,很多老师反映现在的教学无法应付这种考试以致造成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些困惑,这是一种事实,但应该改变的不是现在的综合考试方式,而是现在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像历史上所有的变革一样,只有高考发挥它的强有力的导向作用,才能引导教学理念的变革。我认为新的高考模式就是在引导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理念转变。只有高考去选拔那些具备主动探究知识的考生,只有高考让那些靠猜题押宝、题海战术取胜的教师败下阵来,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地提高。近几年的命题也充分的验证了这一点。目前,中学的一线教师对于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题海的应考策略,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知识的能力,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教学水平方面已经形成了共识。我想新的3+X命题模式,引起的基础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是前所未有的,虽然仍需要不断的完善,但我们不能因为对高考改革的不适应而否认高考改革的成就。(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