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选择题的备考探究(3)
例12(T0612)茉莉醛具有浓郁的茉莉花香,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关于茉莉醛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加热和催化剂作用下,能被氢气还原B能被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氧化 C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溴发生取代反应D不能与氢溴酸发生加成
例12(T0612)茉莉醛具有浓郁的茉莉花香,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关于茉莉醛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加热和催化剂作用下,能被氢气还原B能被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氧化
C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溴发生取代反应D不能与氢溴酸发生加成反应
(12)实验基本操作、安全问题、环保问题等:围绕药品保存、仪器选用、仪器清洗、鉴别、分离、实验误差等问题考查
(13)化学与STS(主要围绕酸雨、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污染、人体健康出题为主):T0406T0208
(14)元素化合物及其性质(非金属主要考碳、氮、硫、氯,金属为钠、铝、铁):T0214T0309T0406T0412
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高考化学试题已逐步渗透课改的全新理念。在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实际问题、关注身边的化学问题,学会用化学视角洞察各种现实问题,注重课本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创新相结合,最终会使高考化学试题的命制进入能力立意、关注双基、学以致用的良性循环。
二、高考化学选择题的考查方式和能力考查
由于课程改革理念对化学教学过程以及高考测试的要求产生的影响,高考选择题命题时在知识考查、能力考查、情景创设的设计中都力求从三维目标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查。
1.在知识考查方面,立足双基,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不回避成题,注重传统试题的推陈出新,保持相对稳定。
如02-05年均有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判断的考查,T0611为成题、传统题等。淡化了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获取过程的分析(即事实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的比例比较小),而注重考查应用结论解决问题(即原理性知识的比例比较大),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其次,鉴于知识点多且题量有限,选择题明显有知识点容量加大的倾向,一道题中不再仅限于对单一概念的考查和对概念辨析的考查,往往在同一情境下考查多个相关或相似的知识点。如例14,在pH变化的这一情境下,考查了盐类的水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氯水的变质、电解食盐水原理及产物的判断、pH等知识,每一个选项都要求学生对原理进行分析判断。本题知识容量大,而且是典型的一道考查原理性知识的选择题。又如例15。
例14:下列有关pH变化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随着温度的升高,碳酸钠溶液的pH减小
B.新制氯水经光照一段时间后,pH减小
C.随着温度的升高,纯水的pH增大
D.用惰性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阴极区的pH减小
例15:已知:①向KMnO4晶体滴加浓盐酸,产生黄绿色气体;
②向FeCl2溶液中通入少量实验①产生的气体,溶液变黄色;
③取实验②生成的溶液滴在淀粉KI试纸上,试纸变蓝色。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上述实验证明氧化性:MnO4->Cl2>Fe3+>I2
B.上述实验中,共有两个氧化还原反应
C.实验①生成的气体不能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D.实验②证明Fe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2.选择题部分,在能力的要求方面,加强了对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的考查力度,力图测试考生的化学素养。
⑴观察能力体现在选择题中,不仅是实验现象的观察,还有图形、图表、数据等的观察,以及如对备选答案特点的观察分析等。如例16,不仅通过实验现象来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还可以通过对备选答案的分析思考迅速解题。
例16:有a、b、c、d四瓶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Ba(OH)2、NaHCO3、MgCl2、稀硫酸中的某一种。现各取少量溶液进行两两混合,实验现象如表所示,表中表示生成沉淀,表示生成气体,表示无明显现象。下列推理不正确的是()
abcd
a
b
c(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