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
1945年8月6日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的首枚原子弹震惊了整个世界,它标志着核武器开始进入军事领域。随着1952年氢弹的试验成功,核武
1945年8月6日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的首枚原子弹震惊了整个世界,它标志着核武器开始进入军事领域。随着1952年氢弹的试验成功,核武器家族增加了一个新成员。1999年回击美国考克斯报告,我国已公开宣布中国早在七八十年代就已掌握了中子弹设计技术。制造技术复杂的中子弹也就成了该家族的老三。
下面就核武器的三兄弟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的原理、威力、发展等情况作简单介绍。
原子弹
它是利用核裂变释放出的巨大能量以达到杀伤破坏作用的一种爆炸性核武器。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给美国总统的一封信中曾谈到原子核变化将伴随放出大量的能量,这种能量如能利用将是十分可观的内容。根据这一启示,出于战争和政治的需要,美国政府从1942年秋天开始成立陆军曼哈顿工程区,执行核武器研制计划。在原子弹之父、美籍犹太人青年学者奥本海默的领导下,一个由上百名科学家和几十万工作人员组成的群体,团结协作,各尽其能,运转自如,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45年为美国陆军制造出三颗原子弹。1945年7月16日首次成功地进行了原子弹爆炸试验,紧接着同年8月6日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了首枚原子弹,其威力相当于2万吨TNT炸药,造成了有30万人口城市中的9万至于人丧生和5万人受伤,引起了世界的震动。
紧接着苏联在1949年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英国和法国也分别于1952年和1960年各自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我国科研工作者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克服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于1964年10月M6日向全世界宣告原子弹爆炸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原子弹爆炸的原理是在爆炸前,将核原料(U235或Pu239)装在弹体内分成几小块,每块质量都小于临界质量。这里的所谓临界质量是指裂变物质能实行自持链式反应所需的裂变物质的最少质量。爆炸时,控制机构首先引爆普通烈性炸药,产生高温高压,使二块或几小块铀(或钚)燃料迅速聚合而超过临界质量,形成不可控制的裂变链式反应,产生巨大的能量,从而引起猛烈爆炸,以其强大的光辐射和冲击波,杀伤人员,破坏房屋结构和各种军事设施。
核裂变放出的中子,继续使U235裂变,使反应呈链式进行,越来越快,无法控制并放出巨大能量。裂变的产物不止一种。
用作原子弹的核材料,既可以是铀235,也可以是钚239。根据计算生产一颗原子弹大约要用92%的铀12-16kg或用93%的钚6-9kg。一般情况下。一吨钚可以制造120枚核弹头,根据一个国家贮存的浓缩铀和钚的数量,可以大致推测其生产原子弹的最大能力。
根据起爆装置的不同,原子弹可以分成三大类型:
1.枪型原子弹
用雷管引发普通烈性炸药爆炸,然后弹内的圆柱形铀块(或钚块)经导向槽射向另一铀(钚)块的中间,使铀(钚)块的总质量超过临界质量而发生强烈爆炸。当然这种过程是瞬间完成的。
2.内聚型原子弹
用普通烈性炸药制成球形装置,将小于临界质量的核原料(铀或钚)置于炸药球中,通过雷管引发炸药球起爆,形成向球心聚焦的压缩波,使核原料质量迅速增大超过临界质量而引起猛烈爆炸。
3.枪型内聚型混合式原子弹
现在的原子弹都是这种形式,其优点是核原料(核燃料)的利用率比较高。
氢弹
氢弹是利用氢元素在高温下的核聚变反应放出巨大能量而产生杀伤破坏作用的一种爆炸性核武器。
核聚变反应必须在高温(几千万至1亿度)才能使带有正电荷的二个原子核克服静电斥力而被此靠近,发生反应。在1942年美国科学家特勒提出,可以利用原子弹爆炸产生的高温引起核聚变。1950年美国政府决定制造氢弹。经历很短一段时间后,特勒发现了制造氢弹的关键公式,并于1951年5月制成以原子弹为点装置,以液态氘和氚为热核燃料的氢弹。1952年11月1日在美国马绍尔群岛的一个珊瑚岛上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爆炸威力相于1000万吨TNT当量,是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的2万吨级原子弹的500倍。(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