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高考复习 > 地理复习 > 宇宙奥秘 > 文章正文

大日食观测究竟有哪些科学意义?

时间:2009-11-02 11:32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7月22日的大日食绝对是一次天文盛宴:无论是公众,还是天文学家,都忙得不亦乐乎。  对于公众而言,日全食是最为壮观的天象之一;而

  7月22日的大日食绝对是一次天文盛宴:无论是公众,还是天文学家,都忙得不亦乐乎。

  对于公众而言,日全食是最为壮观的天象之一;而对于天文学家而言,观测日全食则有助于人类研究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据了解,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同支持了11项科学研究项目,还有一项是科普项目,实际上支持了12个项目,各个天文台都有,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云南天文台、上海天文台都有。

  今天,人类对日食天文现象有了全面、透彻的了解,但是,很多科学问题,如日冕加热、太阳黑子变化等都还没有解决,而日全食为天文学家寻找这些谜题的答案提供了难得的观测良机。

  那么这次长江大日食观测究竟科学意义何在呢?本报特邀有关专家进行解读。

  ■ 新闻缘起

  7月22日日全食的发生,不仅为2009国际天文年增添了一次天文盛宴,更为世界各地的天文工作者提供了一次科学观测良机。

  江苏省天文学会秘书长李旻说,长期以来,太阳物理领域有三大谜题一直困扰着国际天文学界。这三大谜题分别是:日冕的加热问题、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的产生问题、太阳黑子周期性变化的起源问题。日全食的发生,为天文学家深度观测太阳周围物质、寻找这些谜题的答案提供了难得的观测良机。

  日全食为天文学家寻找日冕加热、太阳黑子变化等谜题的答案提供了观测良机

  有助解决日冕加热疑惑

  国家天文台张枚研究员介绍,日冕的活动对地球有重要影响,但至今还有许多未解之谜。在日全食的短暂瞬间,常常可以看到太阳周围除了绚丽的色球外,还有一大片白里透蓝,柔和美丽的晕光,这就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日冕。

  根据恒星结构理论,人们认为,太阳发光的源泉是内部的热核反应,太阳的温度从内部的上千万摄氏度降到表面的几千摄氏度。但令人奇怪的是,光谱观测发现,到了太阳表面光球层以外的日冕层,太阳大气的温度又突然从几千摄氏度增高到上百万摄氏度。人们的一般常识是离热源越近,温度越高,但日冕层为什么离热源(太阳核心)越来越远,温度反而会越来越高?这一奇特现象已经困扰天文学家70多年,至今没有得到合理和公认的解释。而日全食发生以后,平时光芒四射的太阳被月亮完全遮住,日冕的光辉展露出来。

  这次日全食在我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为解决日冕加热疑惑提供了最佳观测和研究的时机。张枚说。

  研究地球电离层结构和扰动规律

  日全食发生时,太阳的辐射会逐渐减弱,从而可能对无线电通讯产生影响,因此利用无线电通联的方法,就能测定太阳辐射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研究电离层日食效应和电离层的性质。据了解,1997年3月9日的日食发生时,有人曾在漠河进行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日食开始时,以漠河为圆心,500公里以内的无线电信号全部消失。

  同时,日全食发生期间,还可进行地球物理观测,包括日照观测(日全食过程中地面接收太阳辐射的变化)、大气和电离层观测(利用阳光消失的过程深入了解大气层和电离层机制)、地磁和重力异常监测等。

(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09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