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清明习俗拾趣
闽台清明习俗拾趣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大多在4月5日,有时也可能在前一天或后一天。清明前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开始春耕
闽台清明习俗拾趣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大多在4月5日,有时也可能在前一天或后一天。清明前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开始春耕春种,是每年农事的重要时刻。有趣的是,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惟一演变成民间节日的节气。民间自古有着扫墓、插柳、踏青、打秋千、拔河、斗鸡、扑蝶、放风筝等丰富的娱乐活动,使清明充满了诱人的色彩。这些风俗相传是由隋唐以前较为盛行的寒食节渐渐演变而来的。寒食节,相传是晋文公为纪念其辅臣介之推被烧死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吃冷食。
扫墓泉州民间约定俗成以清明节前、节后各10天为扫墓期。扫墓,泉州人称巡风水、上墓。清明节期间,在外子孙归家祭祖,一家亲属扶老携幼,随带果盒祭品,相偕上坟扫墓。到达墓地,大家动手斩荆棘,除杂草,培墓土,开排水沟,填平洼坑,描红墓碑,修整墓园停当,即陈上祭品,焚香点烛,献纸钱,按辈分大小依次行礼致敬,表达对先人的悼念。
清明清明节前数天,泉州城郊农家大多忙于蒸制清明。清明有两种:一种以糯米粉揉成薄皮,炒小麦磨粉调糖水做馅,名叫麦馅;另一种甘薯干磨粉加糯米浆揉成皮,豌豆沙或绿豆沙加糖为馅,叫豆馅。两种坯都搓成小皮球状,抹上食用油,外用高粱叶包裹,蒸透即成。这种农家应时食品,可用于清明节祭祖和扫墓供品,也可充做点心或馈赠亲友的节日礼品。清明不必动锅加热,即可食用充饥,这也许是古代寒食的遗风吧。
嫩饼菜清明节一大早,泉州家家户户忙于厨事,蒸炒炸炖,鱼肉鸡鸭,厅堂祖先供桌上摆满丰盛的肴馔,其中大多备有嫩饼菜。嫩饼菜这种泉州特有的风味菜肴,它寓意包金包银、招财进宝,对家庭未来寄以美好的祝福。
泉州嫩饼菜类似春卷,但内涵比春卷来得丰富多彩。其饼皮一种是面粉加水揉韧,擀成直径1520厘米的圆形薄饼坯,放入烤炉烤制而成,名曰润饼;另一种是将精面粉加水反复搅打成质韧的温面团,抓在手中,在文火小平锅上旋烙,拭成其薄如纸的饼皮,名曰拭饼。嫩饼菜的主料通常用胡萝卜、冬笋、青豌豆、豆腐干、包菜、球菜、猪肉、墨鱼、煎鸡蛋(切丝),蚝或蚝煎、虾仁等,分盘上席,或重油炒成大杂烩;辅料有油爆米粉丝、油焙海苔、糖拌炒花生末、麻蓼、葱白、蒜白、芫荽等佐食。食时以薄饼皮包裹馅料和辅料,卷成圆筒状,双手握着就食。节日全家人围席共餐,各自动手动口,别有一番情趣。
踏青清明节正值暮春三月,春光明媚、花红柳绿、生机勃发。人们把扫墓与踏青结合起来,到郊野作春日之游,采百草,围坐饮宴,至暮方归。古往今来,中华大地上留下了无数踏青的足迹,也留下了无数踏青的诗句: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南宋吴惟信《苏堤清即事》)
插柳清明节,民间有家门上插有一两枝新柳条的习俗,有些妇女头上也插柳叶枝,民谚有檐下不插柳,春神绕着走之说。插柳相传是古俗,这样可以消灾避邪。
吃清明蛋台湾人有清明吃蛋奇俗,俗称吃清明蛋。蛋有两种,一种是画蛋,用茜草汁作染料,在煮熟的蛋壳上精绘花纹,数日后会呈现红色,剥下壳,蛋白有蓝色花纹,可吃。另一种是雕蛋,仅供观赏,用笔在煮熟蛋壳上绘花纹,后用刀刻,将整蛋掏空,蛋白蛋黄依次取出,这种吃蛋习俗源自广东。
斗鸡台湾清明行斗鸡,民间饲养一种体大色黑的斗鸡,俗称军鸡。清明日,城乡广场上常有斗鸡赌胜负活动。古人有诗写道: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
放风筝台湾人常携带风筝线轴,扫完墓,就在山间旷野放筝。随着徐徐春风,将风筝缓缓送入晴空,一线在握,眼望风筝在蓝天飘飞,其乐无穷。难怪古人作《风筝》诗夸赞:纸花如雪飞满天,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