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生活习俗
四川南部和西南部苗族自称蒙,川东南苗族自称仡熊,汉文史书称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四川约有五十三万余人。主要居住在宜宾地区、
四川南部和西南部苗族自称蒙,川东南苗族自称仡熊,汉文史书称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四川约有五十三万余人。主要居住在宜宾地区、泸州州市、黔江地区,尤以古蔺、叙永、兴文、珙县、筠连、彭水、黔江、秀山、酉阳等县最集中。涪陵地区、乐山市、攀枝花市、重庆市、凉山州也有一些苗族成大杂居、小聚居分布。其先民最早居黄河中下游地区,与古三苗有关。后迁至江汉平原,随后由东往西迁徙。秦以后,苗族先民活动于武陵、五溪地区即包括今川东南范围。唐末北宋之际,其部分经黔东迁入川南。晚至明清,苗族迁徙到川西南。明末清初,苗族地区逐步进入封建地主制社会,但苗族一起发动多次反清起义。1928年1934年,红军在川东区建立工农民主政权。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川坝苗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土家族联合建立4个自治县、21个苗族乡。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川苗讲湘西方言和川滇黔方言。近代以来普遍能讲汉语。1906年基督教传教士和苗族知识分子创制的苗文,曾在川南部分苗区传播。1956年设计出三套苗文在苗区试行。信仰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和人造物崇拜。近代,部分苗族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实行一夫一妻制。经二代家庭为主。主要节日有踩山节、赶秋节等。重婚丧礼俗,通行土葬。女性服饰绚丽多彩,蜡染技艺高超。民间文学内容丰富。喜爱吹笙和歌,捧笙而舞。川东南苗区流行阳戏。以农业为主,兼及畜牧和林业。主食玉米,长于豆腐制作。民居川东为干栏式,川南为平房。
服饰
苗族服饰反映了苗族历史悠久、居住分散风俗多样的特点,苗族支系与支系、县与县,易于寨与寨之间在服饰上都有严格区别。其服装的主要色调亦不尽一致,所谓白苗、黑苗、花苗、汉苗等就是依据所着服色或服式而来的自称或他称,也有根据妇女的裙样,称为长裙苗和短裙苗的。其实,同一种称呼之严,不同地域的妇女服饰也各各不同。同是白苗,麻栗坡一带的人,上着圆领开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黑布镶衬,内着白色衣,领围胸襟露出白衣,额部以白巾交叉而缠,白巾上又缠黑巾,黑白分明;而镇雄、威信一带的白苗,穿青黑色斜襟长衣,下着绉褶花裙,凡领边、袖口、围腰都以五色丝线镶绣,以宽约五寸,长达丈余的青黑布缠头,突出的白色在于裹白布绑腿。苗族服装大多遍施图案,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镶衬等多种方式并用,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缭乱。尤其从刺绣图案中往
往可以寻出苗族的历史和象征意蕴,可谓是有意味的形式。例如,文山花苗,在其黑色圆领斜襟窄袖衣的领边、袖肘绣有红、黄、蓝、白等花纹,纹路多呈花状、江水状,据说这些花纹象征着苗族祖先所居之地:红、绿波浪花纹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错纹代表田埂,花点代表谷穗。禄劝、武定、安宁一带的大花苗爱披加花披肩,上绣三道方形图案,与苗族古歌上格蚩尤老练兵场广花三道的说法正相符,所以,传说它象征古代的练兵场和令旗,披肩两头的花纹代表过去京城的城市和街道这些服饰的来由,大多与上古九黎三苗与黄帝逐鹿中原,战败后从黄河流域退到长江,又退到云贵高原的历史有关。因而,苗族的衣装图案并非每个能织会绣的男女都可以随心所欲地织绣,什么地方饰什么图案,什么图案表示什么,什么身份年龄的人该饰什么图案,都有严格的规定。
苗族妇女大多佩戴手镯、耳环,胸前有大项圈及银锁,有的在项圈与银锁上还垂下长短不同的银质珠穗,显得华贵富丽。
生活
相见先问姓为苗族交际习俗。青年男女之间第一次见面,按规矩首先应问清对方的姓。若双方同姓,以兄妹、姐弟相称,以礼相待,不能戏谑、对歌和跳舞。若不同姓,可以戏谑和唱歌跳舞。但如要考虑向对方求爱,末修眉才可用言语歌声探情示爱。打转也是苗族交社会俗。苗族男子喜欢佩刀。生下男孩后,父母和亲友要准备一块与孩子体重相等的铁埋于地下。以后,男孩的每年生日,将铁挖起来锻打一次。孩子长到16岁时,将此铁打成苗刀,佩在身上。(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