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高考复习 > 地理复习 > 人文地理 > 文章正文

天龙屯堡古镇

时间:2009-11-02 12:07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天龙屯堡古镇是一个军事防御功能完善的屯堡建筑典范,它四周建有石拱门,巷道如网,易守难攻,横跨在古驿道上,是上扼滇喉,下控湘、

  天龙屯堡古镇是一个军事防御功能完善的屯堡建筑典范,它四周建有石拱门,巷道如网,易守难攻,横跨在古驿道上,是上扼滇喉,下控湘、粤的军事重地。

  屯堡文化是明代西南军队屯田制的产物

  在我国的历史上,历代都有不同规模的屯田,经被统治者认为是加强边防、绥靖一方的良策。明代在西南的屯田制是为了解决远征军的给养,达到长治久安,才遣汉制夷。大量的征南军队和江南移民的到来,这对巩固明廷,开发西南,加强民族团结,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

  可以说,正是明代的屯田之举,才有了今天的屯堡文化,正是这一群屯堡文化的创造者,六百余年的耕耘开发,才有今天黔中的诸多城市,才有贵州这么一个省。

  六百年来仍固守着大明朝传统习俗的人

  在黔中腹地的大山深处,距省会50余公里,以安顺为中心,方圆一百五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被称为老汉人的屯堡人,六百余年来,屯堡人固执地坚守着大明朝的祖制。

  翻开《安顺府志,风俗志》,即有屯堡人即明代屯军之裔嗣也的历史记载,这已经是历史对屯堡人的定论。屯堡人,不是当地的土著居民,也不是少数民族。

  屯堡人是明屯军的后裔,他们的祖先明初征南入黔,响应朝廷号召,屯田戌边。今天的屯堡人仍旧身穿大明朝的长衣大袖;仍旧跳着大明朝的军傩(地戏);仍旧沉眠于老祖宗插标为界,跑马圈地的荣耀之中。

  六百年屯堡文化世间殊

  走进沧桑的屯堡村寨,你会惊讶地发现,在这个世界上,竟然还会有这样一种文化的存在。屯堡文化自成一格,它不同于其他汉族文化,又不同于本土少数民族文化,它是相对封闭的明代文化遗存。屯堡人在语言、服饰、建设、宗教信仰等方面,保留着、固守着六百年前的梦。

  屯堡人的语言多带卷舌音,发音快,透着军人的阳刚之气,它是明代的官话(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专家把它称为安顺屯堡方言。

  在服饰方面,屯堡妇女保持祖制,依旧是宝蓝色的长衣大袖,精致的花边体现了江南刺绣的神韵;一双尖头的绣花鞋,透着屯堡妇女的才思,典雅而高贵。屯堡妇女的服饰已成为研究明代服饰的活资料。现在仍有很多妇女在街上绣绣花鞋,边绣边买,即有收益也算是表演。

  没有人能够对石头有如此深的了解,屯堡真是一个石头的世界。脚下踩着的是石头,伸手摸到的是石头,眼睛看到的是石头,大到围绕屯堡的城墙和碉堡,小到磕盐的盐罐,就连房盖都是石头,这一切,无不令人感叹屯堡人在建筑上确实对石头有一种深沉的理解,屯堡建筑真把石头工艺发挥到了极至。

  石头的坚固对于构筑屯堡人军事性质的村落屯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地戏是戏剧活化石

  屯堡人是一个尚武的汉族群体。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地戏,地戏顾名思意就是以平地为舞台围场演出的戏剧。

  地戏源于明代的军傩,军傩这一种军队专司的仪典,它是由征南大军带入黔中的。屯堡人的祖先跳军傩不是娱人,更多的成份是娱神,用这一种傩仪作为出征的祭典,振奋军威,恐吓敌人。

  地戏演的全是忠臣义士,演的全是报国杀敌的英雄故事,因此地戏是武戏。地戏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唱和舞。演员头戴精美的脸子,腰围鲜艳的彩裙,身背战旗,持戈扬戟,在一鼓一锣的伴奏下着粗犷、原始、拙朴的跳跃,间杂高亢嘶哑的唱腔,远古战争的场面历历在目,演员由人而神,观者的思绪已飘向历史的空间。

  天龙屯堡古镇在百城屯堡文化圈的军事位置

  天龙屯堡古镇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这里就是有名的顺元古驿道,天龙屯堡古镇最早是顺元古驿道上的一个驿站,名叫饭笼驿。由于军事地理位置重要,从明代开始就在这里及周边大量屯兵,时至今日依然是驻军重地。

  清朝康熙年间,云贵总督范承勋奉旨实行改土归流后,屯堡人由军户转变为普通百姓。天龙屯堡古镇更名为饭笼铺,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这里依然是清廷的驿站和屯兵重地。(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09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