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驿站--鸡鸣驿
它的名字和它的历史一样传奇。 它是历史上规模最大、邮驿功能最全、现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驿站-鸡鸣驿。 它坐落在河北省怀来县
它的名字和它的历史一样传奇。
它是历史上规模最大、邮驿功能最全、现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驿站-鸡鸣驿。
它坐落在河北省怀来县下花园。
三进三出鸡鸣驿,仿佛穿越时间隧道,领略它跨越七百余年的蔚然古风。
史海寻踪
距下花园五公里有一座山原名叫磨笄(jī)山。贞观十九年,唐太宗恃其英武征辽,尝过此山,曾驻跸其下,闻雉啼而命曰鸡鸣。一个帝王可以改变历史,改变一个地名更是颐指之间的事情。于是这座山从此叫鸡鸣山。于是在京张公路旁这个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成为一系列传奇的发源地。
传奇英雄成吉思汗与忽必烈又为鸡鸣驿加上浓墨重彩的一笔。1219年成吉思汗率兵西征,在通往西域的大道上设置驿站。到忽必烈时,全国(不包括蒙古地区)已建有站赤1496处,其规模远超汉唐。
鸡鸣驿始建于何年未有确切记载。但它是我国古代邮驿功能最全的驿站,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交通与邮驿地位。蒙古语称驿站为站赤。元制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凡在属国,必置传驿。星罗棋布,脉路贯通。朝令夕至,声闻必达。盖以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古人所置邮而传者,未有重于此者。凡站,路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在辽东地区的站赤甚至备有狗站。不但如此,元代的站赤有非常具体而又详尽的规定。而且几乎每朝对站赤的规定都有不同程度的增补,驿站的功能日趋完善。
例如元世祖时燕京至开平府、至京兆,设急递铺,每十五里二十五里则设一铺。关于所传件都有详尽具体的规定:
其文字本县官司绢袋封记,以牌书号。其牌长五寸,阔一寸五分,以绿油黄字书号,若系边关急速公事,用匣子封锁,于上重别提号及写某处文字,发遣时刻以凭照勘迟速。其匣子长一尺,阔四寸,高三寸,用黑油红字书号感觉就像现在的特快专递与加密急件。
到了英宗至治三年,对急递铺的规定更为细密:凡铺卒皆腰革带,持枪、携雨衣,赍文书以行。夜则持炬火,道狭则车马者,负荷者,闻铃避诸旁,夜亦以惊虎狼也。响及所之铺,则铺人出以俟其至。囊板以护文书不破碎,不襞积,折小漆绢以御雨雪。不使濡湿之。及各铺得之,则又辗转递去。如此规范如此严格,令人叹为观止。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这样形容元代驿站: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迈耳,三十迈耳,必有一驿合全国驿站计之备马有三十万匹,专门使用。驿站大房屋又一万余所,皆设备妍丽,其华糜情形使人难以笔述也。
明成化八年(1472年)以驿名城,遂为鸡鸣驿城。明史称这里为鸡鸣驿堡。
明隆庆四年,(1570年)城垣包砖,东西长460米,南北长480米,墙高11米。东西马道为驿马进出通道。城南的南宫道为驿卒传令的干道。东西城门上各筑两层越楼。鸡鸣驿达到全盛时期。
一时间商贾进出,买卖兴隆。经济的发达带动了文化的繁荣,在这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小城内居然有佛、道、儒教寺庙建筑十三处。人们说这里是因山得名,因驿得城,以驿名城。听上去听像绕口令,但它揭示了这山这驿这城的历史因缘,因此更具传奇色彩。
岁月雕就沧桑美
从远处望去,几百米高大的鸡鸣驿古城墙矗立在尘土飞扬的公路边,灰突突地尽显岁月的沧桑。东去西来的汽车匆匆忙忙驶过它们的身旁绝尘而去。没有多少人会想到,就是这几段破败的不起眼的城墙把数百年的历史与现代相隔在咫尺之间。
翰海蓝天,金光普照。东城墙、东门上的楼阁以及远处湛蓝色背景下的高大的鸡鸣山都沐浴在柔和的金色晨曦之中。而那山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筋脉清晰,和泰安祥。稳稳地端坐在鸡鸣驿城身后,圣洁而又庄严,护佑着这座同样历经沧桑的古城。这座古城巍峨而又庄严,于苍凉之中透着生机。
从一面破败的巨大的影壁旁下坡走进瓮城,穿过深深的门洞,沿着一条坡道拾级而上,是一座不知建于何年的楼阁:立柱依然挺拔、依然结实,但那顶子上的木板条和椽子显然已经历数百年风吹雨打,似乎再难以承载历史的重负,斜垂下来,有的摇摇欲坠。但轻易不肯离开那已然坚守数百年的位置。在茫茫宇宙中,这些城砖楼板只不过是尘埃微粒,但它们似乎在向人们昭示它们曾经的辉煌。(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