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大康
左大康(1925-1992),地理学家。湖南长沙人。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地理系。1960年苏联莫斯科大学地理系研究生毕业。后任中国科学院地
左大康(1925-1992),地理学家。湖南长沙人。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地理系。1960年苏联莫斯科大学地理系研究生毕业。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六十年代对中国地区太阳辐射和地球--大气辐射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成果,把中国地理学界的辐射气候学领域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国内最早开展了气象卫星辐射气候学的研究,参加和组织了地理所开展的南水北调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的研究。共同主编有《远距离调水》。
生平简介
1925年2月7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
1944年9月1949年5月,就读于浙江大学史地系,获学士学位。毕业后分配至浙江省农林厅、财委工作。
1953年调入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1956年11月1960年11月,被选送赴苏联莫斯科大学地理系攻读研究生,获副博士学位。
1960年12月,回国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工作至今。
1978年1986年分别晋升为副研究员和研究员,历任气候室副主任,地理所业务处处长、副书记,中科院京区党委委员。
1984年1991年任地理所所长职务。
1991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在职期间曾任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国家气候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黄河研究会副主任、中科院水问题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和禹城综合试验站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青海省高原地理所名誉所长。同时还担任《中国地理》(英文版)副主编《地理研究》副主编、《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七种学报的编委。
学术研究
中国辐射气候研究的先行者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一切生命和生命过程的能量源泉,也是地理环境中最主要的外来能源,如果没有太阳辐射能的投入,地球上一切生命都将会停止,一切现代地理过程也就不存在了。
1960年,左大康先生从苏联莫斯科回国以后,一心扑在他所喜爱的事业辐射气候学的研究工作上,成为当时这门分支学科的初创者。
左大康谈到了选择太阳辐射研究的初衷:地球上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归根到底是太阳辐射能达到量的不同引起的。太阳辐射对于发生在地球上和地球大气中的各种各样的过程和现象都有极大的作用,如果没有太阳辐射能的输入、传输与转换,地球上就不可能有生命和一切生命过程,许多地理现象与地理过程也不会发生,许多复杂的天气现象也不会存在。所以,太阳辐射的研究对于地理学、气候学、农业科学、水文学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我选择太阳辐射等进行研究的原因。
左大康教授在辐射气候学领域中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内容:
1.研究了中国地区的太阳辐射特征,确定了中国地区全年和各月晴天太阳总辐射的纬度带值,绘制了太阳总辐射分布图,讨论了它的时空分布规律。这篇论文发表后,竺可桢教授在他的著名论文论中国气候的几个主要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一文中利用了这项成果。
地表辐射平衡是地表辐射能收入与支出间的差值,是研究地表能量转换的重要参数。通过对全国 146个地点辐射平衡值的计算,左大康教授第一次绘制出全年和各月中国地区的辐射平衡分布图,并讨论了它的时空分布特征。根据26个日射观测站的实测资料,分析了中国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内太阳直接辐射与太阳总辐射的比值,探讨了该比值和太阳高度、云量和相对日照的关系,指出了该比值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大气环流及地方天气条件之间的密切联系。此外,为探讨地方辐射状况特征,还对北京地区和中国北回归线以南地区的辐射状况进行了研究。为提供一种可供工业利用的太阳能的计算方法,他曾以北京为例,计算了北京地区各月垂直面上直接辐射和水平面上太阳总辐射可供利用的时数和时段,从而为工业利用的有效太阳辐射能量提供了科学依据。(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