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达
姓名:朱震达(1930年6月----------2006年9月30日) 籍贯:浙江海宁人 评价:我国著名的沙漠学、地貌学家!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
姓名:朱震达(1930年6月----------2006年9月30日)
籍贯:浙江海宁人
评价:我国著名的沙漠学、地貌学家!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主要创建人和奠基者。
个人简历:1930年6月20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市。
1949年9月1952年9月,在复旦大学史地系,后考入南京大学地理系。
1952年9月1966年3月,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任沙漠室副主任;其中1956年9月1958年11月,到苏联科学院地理所进修自然地理。
1966年3月1978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任沙漠室主任。
1978年5月1992年3月在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所任所长研究员,兼中国地理学沙漠分会理事长。
1992年3月1999年8月,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所、地理所研究员。
1999年8月2001年2月,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副理事长和UNEP全球环境基金会评议组(GEF)专家;防治荒漠化公约中国执行委员会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科所高级专家顾问。
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担任联合国环境署和亚太经社会聘为沙漠化顾问;世界实验室沙漠化研究负责人等多项职务。
曾任职务:曾任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所长(1978-1992),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理事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沙漠化科学高级顾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生态学会理事,国际沙漠开发委员会(IDDC)委员,第三届国际沙漠开发大会(TIDDC)主席,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小组成员,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理事等职。现任中国沙漠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副理事长,《防治荒漠化国际公约》中国执行委员会高级专家、顾问,UNEP全球环境基金 (GEF)评议组专家,《中国沙漠》主编等职。
主要贡献:开拓了中国沙漠化及其环境工程的研究;奠定与发展了中国治沙工程的理论,并在交通及农田沙害的防治中起到明显效果。长期从事沙漠及沙漠化研究和实践,发展了中国的风沙地貌学和沙漠科学,开拓了中国沙漠化及其防治的研究,使沙漠及沙漠化的研究紧密结合国家的经济建设,在理论和生产实践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在国际上占据着整体领先的地位。多次获得国家和国际研究与实践奖。他所领导的沙漠研究所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评为全球环境保护先进单位,1991年被评为全国治沙先进单位。至今仍然活跃在沙漠和沙漠化研究领域中,指导并主持着重要的研究项目和国际合作课题。培养硕士、博士50多名。发表论文150余篇,专著10余部。
主要著作
塔克拉玛干沙漠风化地貌研究(与郭垣文合作),《地理学报》,1964年,30卷1期。
《中国沙漠概论》(与吴正合作),科学出版社,1974年。
《沙漠化土地的防治,中国综合农业区划》(与刘恕合作),农业出版社,1981年。
《中国北方地区沙漠化过程及治理区划》(与刘恕合作),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年。
试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区沙漠化土地整治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地理科学》,1984年,第4卷3期。
《中国沙漠化及其治理》(与刘恕合作),科学出版社,1989年。
《中国沙漠、沙漠化、荒漠化及其治理对策》,中国环境出版社,1996年。
《中国荒漠化(土地退化)防治研究》(与吴焕忠、曹学章合作),中国环境出版社,1998年。
《治沙工程学》(与赵兴梁、凌裕泉合作),中国环境出版社,1998年。
社会评价:
以朱震达为首的治沙队,在塔克拉玛干选择了风沙最严重的坡山地形作为半定位的观测站。通过连续3年的观测试验及考察,积累了风沙移动的资料,查明了裸露平坦沙质地表因子,风沙流结构和沙丘形态的变化规律。(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