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全国部分高校自主招生语文试题辑录(3)
文学已经“蝶化”,进化为更加瑰丽的“物种”,而我们却在继续悲悼它的“旧茧”,为它的“死亡”而感伤地哭泣。文学理论家应当修正所有的美学偏见,为进入新媒体的文学做出全新的定义。否则,我们就只能跟旧文学一
文学已经“蝶化”,进化为更加瑰丽的“物种”,而我们却在继续悲悼它的“旧茧”,为它的“死亡”而感伤地哭泣。文学理论家应当修正所有的美学偏见,为进入新媒体的文学做出全新的定义。否则,我们就只能跟旧文学一起死掉。
1.请用简洁的语言给“文学的寄主”下个定义。
2.对于文本,有以下五个观点,请选择其中一个做精当的评说。
A.她是一枚被瑞典皇家委员会发现的化石。
B.基于个人作坊式的书面文学,正在迅速老去。
C.忘记。
D.中国文坛充满了垃圾,但文学本身并不是垃圾。
E.文学已经“蝶化”,进化为更加瑰丽的“物种”。
3.文中“千禧年就是一座巨大的界碑,向我们描述了临界点的存在。”,请你代为“描述”这一“临界点”的存在。
4.本文题目为“关于文学和它的寄主的故事”,但是全文通篇没有提到“故事”,请你分析一下这“故事”有什么意味。
5.读完全文,请你就作者所表达的观点和你的感悟写一篇文章,自数1000以上。
鄙人恰好有朱大可先生的《流氓的盛宴》一书,读完后也感觉他的观点颇偏激。我对第二题的B是持否定意见的。另外转载了天涯社区中东行康子的观点:
老实说,我不太赞成这位新锐关于文学的新寄主的观点,文学寄居于影像和游戏等新媒体,是否改变文学的审美的标准和气质,如此描述性的文字并不能让人信服,朱大可的观点被包装上一些新锐词汇后变得有种魔幻般迷人的力量,在新媒介覆盖下的人们多会迷幻于这种描述性的文字中,我估计朱先生当下正在被各种新媒介的新兴游戏所包裹或者诱惑,而可能在梳理这两者关系的时候迷失了一个学者应该有的理智,以文字媒介和影像媒介为例,合流的可能性与其分流而带来的各自的个性的强化的可能性,永远是无法简单论断的问题。文学如果在影像的外衣下蜕变,那只意味着文学的消失,我倒觉得,文学面对各种不同群体的分流而呈现的个性化的“定制阅读”,可能更是文学未来的发展趋向。中国的文学事实上从来没有这样分化的阅读群体过,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喜欢韩寒的不喜欢残雪,喜欢海子的不喜欢“梨花体”,马悦然吹的作家就是没有掀起全民狂热,而多丽丝·莱辛,更多地抓住了女性群体。文坛上几个作家一统江山的时代一去不返,而在这种分化格局中,文学的欣赏样式发生深刻嬗变,其中或许就有一支如同朱先生所说的与影像文化等合流的趋向,朱先生把一个支脉当成全体性的判断,有些言过其实。
2009人大自主招生试题
语文:
1。阅读
主题是清高
2。文言文
邓弼字伯翊,元?泰定(1324-1327)时在世,陕西关中人。生卒年月不详。身高七尺,双瞳有紫棱,闪烁如电,力大莫能及者。邻有二牛相斗,势猛难分。弼拳击牛背,二牛俱仆。市有石鼓,十数人不能移,弼擎而且走。然其性嗜酒,怒目视人,皆避之;咸曰:“此狂生,不可近,近之必受奇辱!”某日独饮於娼楼,有肖、冯二生过其下,强二生入、共饮,二生素鄙之,不允。弼怒曰:“汝不我从,必杀之!亡命走山泽耳。难耐汝等之辱也!”二生不得已应之。弼据中筵,左右揖生坐。呼酒啸歌为乐。酒酣,解衣箕踞。铿然置刀於案。二生怯,知其酒狂,欲逃。弼曰:“坐,勿走!弼亦粗识字,略读书,尔等何蔑我之甚也?今非邀尔饮,实欲一吐胸中不平之气。四库无不通晓,任尔问。设不能答,当血以刃!”二生曰:“果如是乎?”遂择《周易》《尚书》《毛诗》《周礼》《春秋》《礼记》《孝经》七书数十义,叩之。弼历举《传》、《疏》而答之,不遗一言。复询以三千年史实,其答纚纚如贯珠。弼笑曰:“尔等服也未?”二生相顾无言,窘迫不敢再问。弼执酒狂呼,披发跳跃,叫道:“吾今日压倒儒生矣!古人学在养气,今人一服儒衣则奄奄欲绝,徒骋文墨而欲抚一世豪杰如婴儿,岂可得乎?尔等休矣!” 二生素负才名,闻弼言,大愧,下楼足不成步。归后问其所游者,言未见其抱书苦读也(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