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联考”:良性互动还是恶性竞争(2)
对于“联考”这种形式,考生观点不一。复旦学院大一本科生陈怡君2009年曾参加清华等高校组织的“五校联考”,也参加了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选拔。她在接受采访时说:“高校‘联考’形式可以给学生提供不少方便,使得
对于“联考”这种形式,考生观点不一。复旦学院大一本科生陈怡君2009年曾参加清华等高校组织的“五校联考”,也参加了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选拔。她在接受采访时说:“高校‘联考’形式可以给学生提供不少方便,使得入读名校的高考门槛降低了不少。但我个人不太适应这种方式。因为每个学校的特色不同,而参加‘联考’时要做几所学校统一出题的综合卷,还要做一份所选高校的特色卷。试题难度比一般的自主招生难度大,高校的水平又不太一样,试题难度较难把握。从这个意义上说,参加考试的成本降低了,考生的选择也增加了,可准备考试的负担却未必减轻。”
上海交大附中高一(9)班的王文琛对“联考”的政策出台颇为关注。“我一直希望通过自主招生选拔入读心仪的大学,但是不知道该报考哪个学校好。如今听说有多所大学联合招考,也许可以让我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比如以前想考13个学校的话就要考13次,现在只需要考一两次就够了,也不用请假,背着行囊到处赶考。”
“不过,‘联考’的学校水平不同,侧重也不同,如何在一份考卷中让所有学生都展现特长?公平的评分标准又如何保证呢?是不是可以把考试的内容和范围再扩展一些,考题形式再灵活一些?”
选拔人才能否避免恶性竞争?
对于自主选拔“联考”的举措,一些教育界专家在表达支持的同时也提出了改进思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就认为,去年的“五校联考”时间“超长”,内容也“超纲”。
“自主招生‘联考’是要选拔超人吗?为什么非要把学生考倒呢?”熊丙奇说,“‘联考’的基本功能,不是高考的选拔考,而是学生能力的评价考,既然如此,怎样更好地评价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应是出题的基本原则。”
熊丙奇表示,“联考”考题比高考难度略高可以理解高考针对某地的全部考生,而“联考”针对有希望进一本院校的考生但如果“联考”考题都成了竞赛题,就非但不利于评价考生的真实能力,也会对基础教育产生不良的误导。
“要让这一改革走得更远,得到认可,并为自主招生探出一条新路,‘联考’的学校有必要针对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对考试形式和内容作进一步完善。”
对此,复旦大学招生办主任丁光宏说,2011年“七校联考”虽仍在一天内完成,但试卷难度将不会达到竞赛水平。“如果五年前的自主招生改革是破冰之旅,那么我们希望改革深入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中学教育要求素质的全面发展、学生有充分的选择、高校有充分的选择、学生负担也不重。”
还有网民和家长担心,“两大阵营”发起的自主选拔“联考”,会不会在抢夺优质生源时发生恶性竞争。对此,丁光宏表示:“生源竞争是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的普遍现象,它体现了高等教育机构对优秀人才选拔的高度重视,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竞争应当是良性而不是恶性的。也就是说,它必须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兴趣和选择的基础上,而不能通过高额奖学金和好专业进行所谓‘拉生’活动。”
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秦绍德表示,当前中国高校真正关注的,不是招收了几个“状元”或高分学生,而是是否招到了真正适合自己培养的学生。“在世界范围内和世界一流大学进行生源竞争,为中国的自主创新选拔人才,这才是中国大学的使命所在。因此,至少在我们七所学校内部达成了共识,大家地位平等,充分尊重学生选择自由,不进行恶性竞争。这应当是一个进步。”(记者 俞菀)
(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