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自主招生】谁将在高校自主招生中顺利“闯关”?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用这句话来形容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的中学教育,可谓再恰当不过。然而,近年来随着一些知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用这句话来形容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的中学教育,可谓再恰当不过。然而,近年来随着一些知名高校自主招生力度不断加大,这句“顺口溜”在不远的未来也许就将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将是“千分考”、教授“坐堂面试”、综合素质、学习创新能力等“关键词”。
笔试总分1000分,除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主课”,还有历史、地理、政治、生物和计算机等“偏门”;面试中,考官的问题从如何看待西方文化的普适性,到用小动物做科学实验是否合理,自主招生考试采用了与传统应试不同的评价体系。
从历届自主招生的情况来看,仅仅能在学校考试中考出好成绩的“考王”未必就能一帆风顺;相反,那些兴趣广泛、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则成为各高校争抢的“香饽饽”。不少中学校长表示,面对自主招生,中学教育需转变教学理念,把教学重心从培养学生应对高考的“应试能力”,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上来。
学有所长最受青睐
毕业于某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章思静(化名)曾在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得奖,但在学校物理考试中却总是成绩平平。如果以高考作为标尺,他离复旦也许还“差一口气”,但通过自主招生考试,他获得了更好的发展平台。现在,章思静已经是复旦大学微电子专业的大一学生,在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理科院系的“霸王课”中,他学得游刃有余,表现非常优秀。
2008年,上海市延安中学进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的学生中,有三分之一是通过自主招生脱颖而出的。“怎么样的学生算是好学生?”,该校教育处副主任张培莉认为,自主招生提供了一个新的标准。以往,那些功课不错,但性格内向、表达不佳的学生可以“一路青云”;而在自主招生面前,一批“死读书”、综合能力较差的学生纷纷“落马”。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余党绪对该校近年被复旦与上海交大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进行分析后发现,具备自我表现欲望与能力的“领袖型人才”最受大学青睐。“学习成绩总体不错,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被录取的概率更高。”
“自主招生考试考得宽、考得活,不是学有所长、兴趣爱好广泛的学生,很难脱颖而出。”通过自主招生、于今年考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统计专业的戎融,坦言自己在高三阶段并不能算是一个“好学生”。与那些各科成绩始终保持高分的同学相比,他的成绩不属于“尖子圈”。但在自主招生中,戎融眼中的“尖子生”被录取的比例却并不高,反倒是那些平日里思维敏捷、乐于各种学生活动,且成绩不错的学生,表现出了更高的水准。
中学教学寻求“转型”
近年来,“惟答案论”、以标准答案作为导向的应试技巧,在高三教学中催生出不少“怪现象”。以语文阅读为例,有些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做阅读理解题命中率很高;但如果单单给出一篇文章,不借助题目,不少学生却反而不知道怎样“阅读理解”了。“那些一味追求标准答案、顽固追求分数的学生,对于自主招生肯定会感到不适应。”延安中学副校长陈佳民表示,“大学实行自主招生,对我们中学转变教学理念是一个促进。探求答案的过程,要比找到标准答案更重要。”
“雪花为什么是六角形的”、“举出生活中非10进制的例子”、“你的学校里有校服吗?请各述利弊”……根据历届参加过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回忆,无论笔试还是面试,都堪称一场“头脑风暴”。据复旦大学2008级国际政治系学生范轶伦介绍,面试时考官先让他用英语描述一枝圆珠笔和一枝铅笔,随后追问两者的材料、性价比及加工工艺,并请他讲出两者所需材料涉及到的自然资源和环保问题。而戎融碰到的面试更“绝”,在被“天南海北”地问了10分钟后,考官让他理出一条逻辑线索——说出考官为何要问这些问题。(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