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招生信息 > 国防生 > 新闻动态 > 文章正文

南昌大学:打造“昌海特色”国防生培养模式

时间:2009-11-03 11:59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作为江西省唯一一所省部共建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南昌大学自2002年3月与海军签订依托培养协议以来,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

  作为江西省唯一一所省部共建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南昌大学自2002年3月与海军签订依托培养协议以来,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在国防生教育培养工作中建基地、铸品牌、立制度,不断完善三个衔接三个优化教育体系,全面推进全军人才战略工程,初步形成了昌海特色的国防生培养模式。已毕业的330余名毕业国防生中,5人在国家级大赛中获奖,50余人在省市一级竞赛中获奖,105人考取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比例91%,南昌大学国防生团委被团中央表彰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回顾几年来的实践和探索,主要有以下三点经验。

  一、建设基地,率先走出三位一体的育才模式

  在国防生培养工作中,南昌大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功打造了教育训练、航海实习、昌海国防三个基地,实现了海军、驻地部队和地方院校的融合,走出了三位一体联合育人的模式。

  1、借助陆军学院资源,建设教育训练基地。南昌大学全面借助南昌陆军学院军、政、文等教研室以及实验中心、模拟作战室、多媒体教学设备、战术技术训练场等硬件设备,双方展开了多方位的合作。共同建立了军地主官领导负责制、客座教授教学授课制、高层互访交流协调制等,规范教学模式,建成了学校国防生教育训练基地。

  2、依托舰队实践优势,建设航海实习基地。充分整合了南海舰队强大的后勤保障与训练实践资源,以组织国防生航海实习为契机,采取文化进军营、科技上舰艇等方式,组织专家、学者赴南海舰队部队学习考察和参观。通过高层互访、聘任客座教授、定期交流、基地挂牌等途径,在南海舰队全力建设国防生航海实习基地。

  3、立足红色土地传统,建设昌海国防基地。南昌大学在国防生军政训练中充分挖掘红土地的革命传统,整合教育资源,努力打造培育国防生博学无畏笃行报国精神的昌海国防基地。在硬件投入上,学校投资1000多万元率先建成了集学习、教育、健身、会议、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的全国第一座后备军官培训大楼,建成了国防生综合训练场、网络室、军事图书室、军事阅览室。在软件设置上,南昌大学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依托培养工作领导小组;以学校招就处、学工处、教务处领导以及国防生所在院(系)的院长(书记)为主体,成立了国防生大队,总体负责国防生教学教育;利用返校读研国防生资源,组建国防生军官教导队,负责国防生的日常训练和管理。

  二、打造品牌,全力开辟三铸工程培养渠道

  南昌大学在红土地率先开展国防生培养工作的同时,力争在秉承国家使命、践行人才拥军传统上再作表率。为此,南昌大学在国防生军政训练努力做到出高招,铸精品,全力实施打造国防生综合素质的铸魂、铸剑和铸形三大工程。

  1、瞄准育红军传人,大力实施铸魂工程,做到了三个坚持。坚持用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把井冈山革命斗争传统和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创建昌海国防网站,军事爱好者协会、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学习交流平台,掀起了学习实践创新理论的热潮。在学习党的十七大知识竞赛中,国防生队荣获全校第一名。坚持到红色基地实践。组织国防生参观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朱德同志故居、小平小道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军旗升起的地方回味历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坚定报国从军的理想信念。坚持以英模事迹感召。组织开展学英模、做英模、创佳绩实践活动,邀请英模做事迹报告,大力传承红色精神。

  2、瞄准育军中利剑,大力实施铸剑工程,做到了三个结合。建立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南昌大学积极实施走出去学与请进来教,既注重课堂教育,更强调外出参观见学、开阔眼界,为国防生配备教学骨干队伍、学科带头人队伍、学术专家队伍,着力提高国防生专业素质。建立个人学与集中学相结合的促学模式。学校设立了3个能容纳500多人的国防生学习室,抓好集中自习,严格落实考勤;组织国防生参加学校和各院系组织的学术报告和专业讲座,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让优秀同学介绍学习方法和体会;根据专业分类,建立手牵手促学机制,实现互帮互助、以老带新,使个人学与集中学有机融为一体。建立学知识与强技能相结合的验学模式。组织国防生参加挑战杯、汽车模型大赛,激励国防生把理论向实践延伸,把知识向能力转化。国防生梁盛参加大学生智能汽车模型大赛,获得华南赛区第一名,全国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09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