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生读港校喜忧参半07状元大战能否再燃(图)(3)
香港的高校和内地的高校各有千秋,这是我们应该看到的。如果一个适合在清华北大念书的学生,却迷信香港,随意报考与自身素质要求不符合的香港高校,不顾自己的实际,我是很不赞同的。黄依倩女士提醒,盲目跟风是很
“香港的高校和内地的高校各有千秋,这是我们应该看到的。如果一个适合在清华北大念书的学生,却‘迷信’香港,随意报考与自身素质要求不符合的香港高校,不顾自己的实际,我是很不赞同的。”黄依倩女士提醒,盲目“跟风”是很不理智的行为。
对于目前自由的管理模式,港校也因为内地学生的增多,正在培养模式上进行一些积极的探索。如在香港高校中,除了香港大学,其他的高校都是从第一年开始就自己通过增加一年“预科”的方式来培养学生。但香港大学则坚持第一年通过内地高校“委培”的模式,到大二年级之后再转到港校学习,以此更多地增加学生的求学经历和学习经验,有很多有益的成果。但这些模式的效果到底如何,目前还需要时间来证明。
共识:明年不再集中关注状元
2007年还会掀起香港高校和内地高校之间的“状元大战”吗?这是不少人在预计的问题。几乎每一所香港高校都明确表示,不会再集中关注状元了。在2006年因为“抢”状元而引起的纷扰喧嚣,多少让他们有点措手不及。“有香港高校因为这样而和内地高校闹得很不愉快。”一位招生负责人说。
黄依倩坦言,她并不赞成社会舆论对“状元”特别是奖学金的过分关注,“外界一说到香港高校招生,就只关注给出了多少奖学金,但实际上这些奖学金只是为了保障内地学生在香港的求学生活。前几年曾经有了一位状元因为奖学金的问题跟我们讨价还价,竟表示看哪所学校出的奖学金多就去哪所,这样的状元我们不敢要。”
“去年我们拒绝了10多位状元,今年拒绝了5位,是不是状元对我们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是未来各个行业的领袖,因此非常注重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逻辑能力、视野素质等,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否适合在我们这里读。”黄依倩告诉记者,这一点上她与内地高校的招生负责人取得了良好共识。“很多人不知道,在今年我们招生前,北大还主动向我们推荐一位学生,说“这学生想去香港读书,要不要和他谈谈?我们看重的都是同一点――到底在哪里学习会更适合这个学生?”
“不要低估了清华和北大的度量。港大一直和他们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港大的新生现在都还放在内地委培。我们之间的关系坦诚而明白,大家都是为了培养人才的共同目标在努力。抢生源这个说法,实在是很伤和气。我们都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让学生找到最适合他发展的地方。”
黄依倩的平和态度似乎代表了香港高校的共识。周陈文琬说:“人才只有流动,没有流失。”而朱力径则说得更为诚挚:“新一年的招生工作开始了,我特别怕内地的学生和家长跟风,还是要更加理性,在报考之前尽可能地多了解,到底来香港读书是否适合自己。”(文/图 本报特派香港记者:邱瑞贤 杜安娜)
(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