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家长必读 > 家长指导 > 文章正文

王晓燕:塑造孩子阳光般的生命感觉(2)

时间:2009-12-19 11:17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也就是说,他们的犯罪或出轨事件本身是偶然的,但这种性格在外力不断施压之下,导致走上这样那样的犯罪或出轨之路却是必然的。 记:你认为这种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呢? 王:任何一种性格或一种思维方式的形成都不是一朝

  也就是说,他们的犯罪或出轨事件本身是偶然的,但这种性格在外力不断施压之下,导致走上这样那样的犯罪或出轨之路却是必然的。

  记:你认为这种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呢?

  王:任何一种性格或一种思维方式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习得的,更不是突如其来的灌输结果,它是一个一个行为不断强化形成习惯、一次一次习惯不断积累成为品性的这样一个长年累月潜移默化、不断渗透浸染的结果。也就是说,任何一种命运、任何一种性格都是从第一个行为开始的。就拿说谎的品性来说吧,没有一个人生来习惯于说谎,它肯定是在某个时刻因为某种目的,比如为了逃避责备或为了获得利益而采取了说谎行为,当他在第一次使用这种行为却达到了目的,那么他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使用这种行为,到后来便养成了说谎的习惯,这种习惯如果得不到有力的纠正,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他的稳定的性格特征。现在的孩子普遍比较任性,大多数都是因为孩子小时候一哭闹父母便就范的习惯养成的。当然,这种行为的反复强化是性格形成的一个方面,在这个原因的背后有更为重要的环境同化和模仿。也就是说,即使不去有意地强化这样的行为,环境本身便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制约作用。比如,从国外回来的人会非常自觉地遵守银行的一米线,在城市里生活惯了的民工便会自然而然地变得整洁有礼,这就是环境同化的作用。

  要知道,一个人不管他成长后的境遇如何,家庭都是他性格着色的第一个染缸,父母家人都是他行为塑造的第一任教师。我们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女必有其母,这不仅仅是指的生物遗传的问题,而是日宣月染的必然结果。如果每天孩子在家里看到的是暴力解决问题的父母,孩子学到的便是攻击和怨恨;如果每天孩子在家里看到的是相敬如宾的父母,孩子学到的便是尊敬和关爱。在家庭环境中形成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渐渐演变成日后的性格,也自然而然地反映在了未来的生活中。

  就拿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交流来说吧。如果孩子第一次遇到困难或烦恼时来与父母诉说,父母能够耐心地倾听并且细致地给予分析引导,那么孩子的这种主动交流行为就会得到鼓励和支持,下次他还会用这样的方式进行交流,如果这种行为反复运用、反复得到支持和鼓励,孩子便自然而然地养成了这种积极交流的习惯,并迁移运用在今后生活的各种境遇之中,逐步成为能够坦诚、大胆地与别人沟通的性格。而如果孩子一直处于不平等或被忽视的亲子交往关系和状态中,那么就很容易因得不到父母的及时鼓励或是因遭到父母的误解否定而导致缄默其口、闭锁心灵,徐力杀母、双胞胎姐妹毒死父母等这一些事例都是因为在家庭中缺乏正向的交往模式而导致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正是因为这种在家庭土壤中留下的心理印记非常深刻,而当前的学校教育又未能提供有关人际交往、解决生活问题及如何疏解情感冲突的科学引导,因此,这些孩子便不可避免地会按照这样自我封闭的思维方式和性格轨迹一步步滑向心灵崩溃的深渊。

  早期教育认识迷茫陷入误区令人担忧

  记:这么说来早期教育奠定了人生基调,那么,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哪个阶段的环境经历对孩子的作用最大?影响最深?

  王:是婴幼儿时期。如果把一个人的一生比作是一棵大树的话,那么婴幼儿时期就是在家庭这个社会土壤中生根发芽长苗的时期,如果根扎得深、苗子长得正,那么在长大的过程中哪怕经历一些风吹雨打,也能够顺利地抵挡过去、顺利地成长;如果把一个人的一生比作是一座高楼大厦,那么婴幼儿时期就是建造高楼大厦的地基,地基夯得不实,哪怕后面一层层砌得再漂亮,也很容易在岁月的侵蚀中变成危楼。

  记:为什么婴幼儿时期的经历会对后期产生这么重要的影响?

  王:这是由这一时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的。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洛伦兹印刻实验:小鹅从蛋壳里孵化出来,第一次睁开眼睛,首先看见什么动物,就把这种动物认作妈妈。这种出生后的认母现象,是动物智力发展中的母亲印刻期,这个短暂的时期,就叫做关键期或敏感期,错过这个时期再也不能弥补。心理学家发现,孩子的智力和心理发展也存在类似情况,比如,人的感知觉发展、语言、心理、数概念、想象创造力、社会能力等方面的关键期都在婴幼儿阶段,如果能够在这个时期为孩子提供丰富适宜的环境刺激,则孩子最容易习得某种行为、发展特别迅速,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这一时期的亲子关系如果缺乏适宜的环境影响,便可引起病态反应,能使其情感活动受到永久性限制,影响其人格的行成。有关狼孩、熊孩的记载就说明了这一点。(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09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