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倾听者不是裁判 搭建子女平等交流桥梁
时间:2010-02-02 15:00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次
北京四中 张云裳 序言:这是我在儿子上高中时完成的一篇“作业”,今天拿来与大家分享。儿子快大学毕业了,他依然保持着对新事物的好奇
北京四中 张云裳
序言:这是我在儿子上高中时完成的一篇“作业”,今天拿来与大家分享。儿子快大学毕业了,他依然保持着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依然认真而有计划地安排着大学生活、依然喜欢博览群书、依然怀着感念之心回母校看望老师、依然喋喋不休津津乐道地向我们讲述他的故事,这是我最欣慰和最骄傲的。 周五回家儿子交给我一项作业,说学校要评选“好家长”,老师让我们写写家庭教育方面的经验。“家教经验?我可从来没有认认真真地总结过。”我一边琢磨着有些犯难了。仔细想想儿子快十七岁了,从一个可爱、乖巧的幼儿成长为一名健康阳光、有追求的高中学生,在同龄孩子中,他也许不是最优秀的,却一定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回忆着儿子成长的轨迹、梳理着我们育儿的体验,慢慢地脑子里有了清晰的思路,不敢说是经验只是我们教育儿子的一点体会,即孩子与父母间平等、顺畅的交流是家庭教育的关键环节。 常听有的家长说和孩子交流很难,他们什么事情都不愿跟家长说。我想但凡孩子和家长交流出现困难,作家长要多多反省,我们是否为与孩子的交流创造了条件?我们是否能做到平心静气地与孩子交流?借鉴了他人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我们从他很小就非常注重和他的交流,而且是平等的交流。现在儿子已经养成了和我们交流的习惯,我们家也形成了平等交流的氛围。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吃饭的间隙、节假日都是儿子和我们交流的机会:学校里的大小新闻、班里的趣闻轶事、任课教师的风格特点;儿子所听到看到学到的国家大事、社会问题;当然还有儿子的欢乐与烦恼、成长与不足等等都是他跟我们交流的内容,每天的交流没有框框、没有主题,但却融洽、轻松。多年来,我们和孩子间形成了一种默契,那就是当我们觉得需要和孩子坐下来深入聊一聊的时候、或者当儿子觉得有困难特别需要父母帮助的时候,我们会一起去散步,边走边聊,一切的难题都迎刃而解。在和儿子的交流中我们始终注意把握好三个原则: 第一:父母是倾听者不是裁判。与孩子交流父母首先要当好听众,而不是裁判,对孩子所说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对错裁断。作为家长,忙碌了一天后还要听孩子不停地绕有兴致讲述他的幼儿园生活或者学校生活,有些是我们做父母感兴趣的、有些确实是我们不感兴趣或根本没听说过的、有些内容可能是我们听后非常生气的,出现不耐烦的情绪实属人之常理。但家长情绪的好坏对孩子却很重要,它是家长是否愿意与孩子交流的一个信号。从儿子牙牙学语开始,我们就是他最忠实、最有耐心的第一听众。常常是他喋喋不休地述说、我们兴致勃勃地倾听,偶尔会有一些询问。渐渐地儿子越来越愿意跟我们聊了、我们也越来越了解他了。同时,我们有了另一个收获那就是儿子也慢慢地学会了倾听,这也许就是榜样的力量吧。 第二:父母是向导不是法官。父母的作用是通过交流引导孩子健康成长、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他对错的结论。有了倾听、有了对儿子全面的了解,我们就要帮助孩子学会把握方向、学会选择了。记得在儿子读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社会上很流行玩一种“电子宠物”,儿子班上的小朋友也有人玩。他也很想买一个,所以每天回家总在向我们游说、宣传某某同学的“宠物”如何如何好玩有意思,因为他没有“宠物”和同学们交流的共同语言都少了。当时我们坚持没给他买是基于两个原因:其一我们觉得孩子把这样的玩具带到学校会分散他的注意力,对学习不利。其二我们不希望孩子养成攀比的坏习惯。在儿子向我们游说多日后,我给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认为买“电子宠物”有什么好处?如果你能说服父母,让我们同意你的观点我们就给你买。接下来是将近半年的“辩论”,儿子在不停地寻找各种理由来说服我们,我们在耐心地一一解说。终于儿子明白了,他不再要求买什么“宠物”了。而且还学会了选择,学会了分析一件事情的利弊,学会了珍惜父母的劳动。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没有急于责骂儿子、没有用父母的权威去强求儿子、也没有迁就儿子的错误想法,而是通过平等的交流、说理,引导儿子慢慢学会辨别、学会选择。 (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相关专题:北大中学校长推荐制利弊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