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经验交流 > 专家讲座 > 文章正文

2010年高考英语北京卷各题型解读

时间:2011-01-20 14:59 来源:未知 作者:转载 点击:

  2010北京高考之所以备受关注,主要是因为它是新课改,新教材使用后第一年高考,无论是题型还是内容难易,都预示着高考改革方向。正如之前,我们对于2010高考考试说明的解析中所说的,今年的高考英语卷难度和去年

  2010北京高考之所以备受关注,主要是因为它是新课改,新教材使用后第一年高考,无论是题型还是内容难易,都预示着高考改革方向。正如之前,我们对于2010高考考试说明的解析中所说的,今年的高考英语卷难度和去年差异不大,但在某些题型的设计上,体现了新课改的趋势和要求。

  听力理解部分——难度适中,重视拼写

  北京高考英语卷,听力一直是属于基础送分题型,今年也不例外。无论是对话选择还是难度略高的听独白选择,从题干和选项上来说都不难。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新增题型听力填空部分,正如我们在2010春季高三英语讲义中提出的,听力填空的题型,数字、名词是重点,主要考察单词的拼写。试卷中的18、20题考察的名词,16、19题考察的形容词,17题考察的数字和字母。如果考生听的仔细,做到我们上课提到的首遍速记,二遍检查补全,7.5分应该能全部到手。给高一高二学生的启示,就是不要忽略单词的拼写能力。高中学生动手写英文的能力较弱,是一个普遍现象,需要家长和老师们注意提醒。

  对于新高一—高三学生建议:听力提高,贵在长期的坚持和考前的系统训练。

  单项选择——新课改后弱化语法难点考察,重视语法的功能性

  2010高考考试说明规定了北京高中学生高考应该掌握24个语法项目,但出人意外的是北京卷只考察了其中的8个考点,并且打破了过去三年时态语态、从句、非谓语三分天下,各占3分的局面。弱化了非谓语动词的考察,突出了时态语态(22、24、26、28题)、从句(31、32、33、27、30题)。笔者认为,这是新课改后淡化语法的体现。因为非谓语动词历来是高中学生最难掌握的语法点,而在真正的语言交际中,又不会像考试中考的那么刁钻。此外,消失多年的虚拟语气的再次出现也是强调语法功能性的证明。高考语法越来越倾向于考生对语法难点用法的考察,或者是语境下的语法考点考察。

  对于新高一——高三学生建议:语法部分是必须要学明白的,系统学习语法的基本概念,分阶段科学合理的训练是语法部分拿满分的关键。

  完形填空——稳中有变,重视逻辑联系

  和往年一样,今年的完形也是关于作者个人经历的故事。其中37-42题,情节连续性强,完全是根据故事发展的逻辑关系,一环扣一环。符合我之前和学生讲过的高考完形一定有四至五个连续题。容易出错的题目包括41题,考察的是词汇辨析,上文说开始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回答Mrs. Neidl的问题,在她的鼓励下,慢慢开始形成了想法和答案。hold opinions,不符合上下文联系。45题中take risks 体现了作者在被鼓励之下,开始勇于冒险,更符合文章主旨。49题出现了较难的词汇比较多,但答案不难。在所有考题中属于词汇辨析和词组搭配考察的占到了12道题。所以,词汇始终是完形的关键。

  对于新高一——高三学生建议:词汇的掌握要细到每一个词和同词根或同义词的记忆,记单词是个苦差事,没有捷径,但有方法。我们提倡的是词根词缀和联想分组记忆相结合的方式,连续不间断的学习。

  阅读理解——考点明确,难度差距较大

  今年高考阅读理解共分两节,常规阅读题和七选五。A、B两篇是记叙文,C篇为说明文,D篇议论文。较难的题型都集中在C篇64-67篇。高考阅读历年题型只分为五类,事实细节题、含义题、主旨大意题、推断题、正误判断题。C篇阅读涉及到了三类。64、65题本是细节题,但因为涉及到文中人物之间关系,和很多学生不熟悉的英文习语和和句型,容易混淆概念。66题推断题,更是很难判断,主要是因为选项中的生词过多,很多考生看不懂,自然无法选正确。AB两篇,只要做到先题后文,认真仔细,没有太大的难度。

  笔者一直从事高中英语教学工作,从近年的高考阅读的总体趋势还是在词汇的理解方面逐渐加强。新课改后高考要求考生掌握3500单词,而2009年高考要求词汇是2900。主要是在阅读部分体现出来。(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1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