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经验交流 > 专家讲座 > 文章正文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七讲 实用类文本阅读

时间:2009-12-19 10:51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  第七讲 实用类文本阅读  【命题趋向】  《考试大纲》中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调查报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

  第七讲 实用类文本阅读

  【命题趋向】

  《考试大纲》中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包括理解B和分析综合 C两个能力层级。具体就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以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结合全国各地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尤其新课标卷,句子含义、筛选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往往是必考内容,其他各项都会交替出现。

  高考题型依旧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的形式,综合分值一般在15至18分,所占比重比较大。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般采用问答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既能对文中重点词语、重点句子能够理解透彻,更能够从整体上去把握整篇文章的结构、表达的主题思想、运用的写作手法等。

  信息筛选和概括评价主要考查分析综合能力,方式有下面几种:信息的筛选和要点的归纳是否正确,多采用主题词的形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评价作者观点相结合,必须注意关键字词句的理解;表现形式为边叙述边评价,筛选辨别一定要结合内容仔细分析理解,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无中生有。

  【考点透视】

  文本一:传记

  一般选取较为典型人物的传记。传主的事迹能给读者思考和认识,具有较高的人生价值和精神高度的,能供考生欣赏、探究的文章。如《晚清学人杨守敬》(2008江苏高考卷)等这类体现奋斗与机遇,养性与修身,挫折与成功的作品。

  一段或一篇传记的重要内容包括:①传主及其作品陈述的事实;②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考点1、 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需要正确地理解并择取、概括、组合、转换、延伸等能力。

  应试阅读又要求依据试题的指向,找到相关的词语、句子、段落。在总体把握了解文意时,还要弄清作者是怎样把思想材料组合起来的,文中的关键性句子表达了什么意思。准确地筛选和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需要具备对书面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有了较强的语感,阅读时就能迅速发现关键所在,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较切近。

  考点 2、结构指文章内部构造,是作者从表达中心思想的目的出发,对作品的材料的精心安排。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思路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内容。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展现,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的以及一段内部的层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

  给文章划分层次,是把握文章思路的手段,也是分析文章的手段。文章的结构是受内容制约的,要想分清文章的结构,首先必须对文章整体感知,对全文、全段有个大体的了解;其次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试题往往不大从全篇出题,而是就一段或几段出题,或划分层次,或阐述层意,这就要找准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传记,无论自传,还是他传,都离不开叙事。事情的发展,又离不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移,所以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组织材料是传记常用的结构方法。依据传记的文体特征,深思传记的形神关系,有助于我们准确的理解传记,理清传记的行文思路,弄清所写事物、事情之间的关系,从而迅速的找到问题的答案

  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意思,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时试题还会有些附加的要求,如字数要求等,这在答题时也是必须注意的。在对具体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的过程中,可运用这样一些方法:①提取精要法,即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文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由点带面。②综合句意法,即对于那些没有明显中心句、重点句(段)的文段,我们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句子的句意进行综合归纳。③整体透视法,即对于有些写景抒情类的散文,若单独分析某一两个句子会割裂甚至曲解文意,其内涵往往通过整体来显示,甚至借助弦外之音,用潜台词曲折含蓄地表达。(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09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