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国高考四川文综卷历史学科试题评析(2)
从社会现实问题出发,引导考生关注现实,把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从“历史——现实——未来”有机联系的角度设计,立意更高,体现了命题者对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的关注,展现了命题者拥有的社会良知,以及不避热点的
从社会现实问题出发,引导考生关注现实,把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从“历史——现实——未来”有机联系的角度设计,立意更高,体现了命题者对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的关注,展现了命题者拥有的社会良知,以及不避热点的自信。
三、关注学科发展,回归历史真实
关注高校历史教育研究发展趋势,注重把史学研究新认识、新成果与中学教学有机结合,以纠正传统历史教学中认识上的错误和偏差,引导考生更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回归历史的真实。
1、突破认知套路,回归历史真实
近年来,史学范式引入中学历史教学与考试命题,突破了“革命史范式”单一视角对教学和考试的主导。新史学范式等的引入,拓宽了中学历史教学的视野,促进了中学历史教学观念的转变。但“范式”本身也有特定的认识视角与局限。因此,在今年的命题中,不再刻意设计所谓的某种“范式”的试题,而更加强调,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的内在脉络去认知历史。如“农耕文化”组题(第16—17题),“对外交流与文化繁荣”主题(第12、13题)、“宁江机床厂广告”题(第18题)、“城市与社会发展”题(第39题第3、4问)等试题,都展现了如何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的内在脉络去认知历史的命题思路和教学导向。
2、突破机械记忆,回归思维能力
历史学习不应再延续单纯机械记忆的误区,而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把学生从单靠死记硬背的误区中解放出来。为实现这一目标,命题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引入了多种历史研究方法。如第12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认知,第18题考查学生对具体史实的象征意义的把握,第15、19题考查学生的历史推论能力。第22题考查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的能力,突破传统历史教学中一味强调“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价值判断”等割裂历史联系的偏差。第23题考查考生依据历史史实客观地进行历史推论的能力。第37题第(1)问考查学生利用注疏阅读史料的能力,第39题第(4)问考查学生根据图示描述历史过程的能力等。此外,第14题引用历史学家陈寅恪的论述,第22题引用了法国年鉴学派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论述,在注重能力考查的同时,拓宽了考生视野。
四、关注地方特色,探索川卷风格
从2006年开始分省自主命题开始,体现地方特色就成为命题者关注的重要内容。如“宁江机床厂广告”题(第18题),通过宁江机床厂在1979年6月25日在《人民日报》上刊登的推销其产品的广告,考查考生对四川在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开拓创新精神的认识。首先,要求考生有效提取材料信息,包括广告中的“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和题干中“1979年”、“人民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等关键词;其次,要认识广告不仅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同时也是市场经济的重要表现;再次,要“回归历史现场”,认识到作为发布和宣传中央政策的《人民日报》上刊登广告的特定涵义,不同于完全市场经济意义上的商品广告的意义。试题既重视地方元素的融入,但更突出与学科思维能力的有机融合,这是四川历史卷考查乡土历史的一大特色。
再如学科内综合试题(第37题)的设计采取中国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三大板块兼顾,不仅体现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新课程理念,同时较好地解决了不同板块知识的覆盖面问题,这一设计思路成为四川历史卷又一大显著特色。
试题“立意—情景—设问”有机结合,立意——关注社会现实、渗透人文关怀与主干知识有机结合;情景——新材料与彰显试题立意有机结合;设问——问题设计与思维能力考查有机结合,已成为四川历史试题的另一重要特色。
作者:四川师范大学附中高级教师、历史教研组长,锦江区高中历史兼职教研员,成都市历史中心组成员,四川省新课改专家委员会成员(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