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分析:16岁女生为啥爱翻别人书包?四种方法可解决
16岁的小丽是某普通中学的学生,长得文静秀丽,学习成绩也不错,但跟同学的关系处得不是很好。主要原因是小丽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就
16岁的小丽是某普通中学的学生,长得文静秀丽,学习成绩也不错,但跟同学的关系处得不是很好。主要原因是小丽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喜欢翻看同学的书包,哪怕不是很熟悉的同学的包她也想打开看,而且这种愿望强烈到自己都难以控制。
从小学时候起,小丽就有种想偷看别人隐私的念头。每当她一个人在教室的时候,她就会去翻看同学的书包,但从不拿他们的东西。她还喜欢看同学的信件、日记、短信等。为此,很多同学都很烦她,对她也比较警惕。
上个学期有次上体育课,小丽提前回到教室,翻看一男同学的书包,里面有一新款手机,她就随手拿出来把玩,正在此时那男同学回来了,他大声指责为什么要乱翻他的东西,是不是想偷手机?小丽当时尴尬极了,忙分辩说她只是看看他的手机,根本没有偷的想法。事情闹到老师那里,班主任严肃批评了小丽的这种行为,当时她心里委屈得流下了眼泪。后来每当想翻看别人书包的念头出现的时候,她就暗暗发誓,再也不能这样了。但是小丽控制不住自己,老是忍不住想去偷看。
说来奇怪,当小丽看到同学书包里面的东西后她就踏实了。其实,每当想看别人书包的时候,小丽心里也认为这样不好,有一种自责感。可是她又改不掉这毛病,有时候看到同学背着书包走过她身边时,小丽会莫名其妙地编出一些理由来看他们的书包。比如有时候她会说,让我看看你的书包是不是新款,然后借机看书包里面到底装些什么;有时候她会装作借书或借笔记本的样子,顺手翻一下同学的书包。
小丽也搞不清楚了,自己是不是心理变态。她也不想这么古怪,她该怎么办呢?
个人成长的需要
从小丽的行为表现可判断她患有偷窥心理。偷窥心理是指通过窥视别人的隐私(比如日记、信件、短信、包包等)获得一种快感和满足感,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的偷窥心理主要成因有:
1.个人成长的需要
从娘胎降临到这个世界上,对于孩子来说,一切事物都是未知的,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属于疑问和隐私,他怀着新奇、激动和迷惑开始接触、了解和适应这个世界。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疑问和隐私就形成了一种动力,导致儿童对隐私的好奇和探求欲的形成。我们甚至可以说,人类是生来就存在好奇心,生来就存在对隐私的好奇的,喜欢窥探隐私,是天生的,是人类的天性。
为了获得别人的关注
2.为了获得别人的关注
人生活在特定的群体中,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体现自己在这个群体中的地位,以满足被这个群体其他人关注的需要。就像在一个班级里面,成绩好的学生通过取得优异成绩来获得别人认可,成绩差的通过做小动作或调皮捣蛋来获得同学的关注。喜欢窥探别人隐私的人,大多数也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自己知道比别人更多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以显示自己的能耐。
自我保护的需要
3.自我保护的需要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安全的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所不愿为外人所知的隐私。为了不让自己的隐私暴露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大家都有意无意地在打探别人隐私的同时为自己设置一道防护栏。在潜意识里有两手准备:一是在自己隐私受到威胁时用以威胁他人,二是借鉴别人的过错来完善或提醒自己。
宣泄个人欲望的需要
4.宣泄个人欲望的需要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们对别人隐私的窥探欲,来自于童年,来自对自己身世和来历的好奇心。儿童通过窥探父母隐私来了解自身来历,是一种成长过程中的正常欲求。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破解了父母的全部情感隐私,从理论上讲,这个孩子长大之后,将不会过分热衷于别人的隐私。只有那些儿童期窥探欲没有得到足够满足的人,到成年期后才会疯狂地窥探别人的隐私。有极少数人,通过窥探别人隐私的过程,来满足一种扭曲、变态的原始欲求,形成了一种变态人格。(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