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点:追述老一辈的高考故事
著名国学研究专家雷铎说“没有恢复高考,让大学恢复秩序,进行正常的高等教育,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就会产生断裂。教育的最高层次是高等教育。”接受高等教育,必经高考。 自1952年我国建立统一高考制度以来,
著名国学研究专家雷铎说“没有恢复高考,让大学恢复秩序,进行正常的高等教育,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就会产生断裂。教育的最高层次是高等教育。”接受高等教育,必经高考。
自1952年我国建立统一高考制度以来,对它的争议就没有停止过,有甚者称“高考是现代科举,科举是现代高考。”预言高考制度的瓦解只是时间的问题……其实,高考只是高考,于通过高考实现梦想的一代又一代普通人,它是温情而值得尊敬的。
50年代出身不好成绊脚石
讲述人:庄金石
出生:1937年
参加高考:1956年
毕业院校:兰州水力电力发电学校(现兰州电力技术学院)
现况:自治区工商联退休干部
庄金石老家在沈阳市新民县,小时候读私塾,直到12岁才到学校读书。老人介绍,他从六七岁跟着父母干农活,艰苦的劳作让他备尝生活的不易,并且家庭出身有“问题”,展望未来,几乎没有改变的可能,他觉得只有考大学,掌握本领,才能过上另一种生活。
1955年初中毕业后,家人让他报中专,他却偷偷地报考了高中,但是家庭成分成了绊脚石,当时对成分有问题的学生考高中有“潜规则”:同意报考,不同意录取。庄金石没有被录取。
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在姐姐家没日没夜地自学了一年,1956年在乡政府开了同等(高中)学历证明参加了高考。他记得考试时间在7月,考试科目有数理化、历史、俄语等,7月底公布录取结果。当时他想填报师范类学校将来当老师,但是亲戚认为“老师”出路不好,最终填报了当时国家水电部在兰州开办的水力电力发电学校,并被录取。就这样,庄金石从东北来到了遥远的大西北。
他回忆因为学校直属国家水电部,所以老师和学生的待遇特别好,不交学费,吃饭也不花钱,比当时的老牌兰州大学还“牛气”。他记得学校的很多老师都是海归,教学特别严格,学生考试不及格、违纪就会被留级,毕业时同级560个学生只顺利毕业了150多人。他们毕业后服从国家分配支援西部,被安排到新疆、青海、内蒙古、甘肃、宁夏、西藏等6省区,庄金石等十余人被分配到宁夏,从此扎根繁衍在这片土地上,成为水力单位的尖兵,为宁夏水力电力和农业事业的发展奉献青春和智慧。
60年代在宁招生的学校很少
讲述人:张弛
生于:1944年
参加高考:1964年
毕业院校:宁夏大学中文系
现况:自治区文化厅退休干部
张弛出生在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盈南村,即现在的森林公园以南,彼时周围大片湖波沼泽,每逢夏秋,芦苇荡漾,水鸟纷飞。
他自幼热爱劳动,勤奋好学,高中就读于银川一中。那时考大学同现在一样被看成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同学们学习都很努力。考前压力特别大,为了休息好,他还吃起了安眠药。
高考是在1964年7月20日左右,要考6门科目:语文、数学、俄语、历史、政治和地理,每科100分。他清晰地记得当年高考作文题目是《当我想起国际歌的时候》,张弛回忆,当时3年自然灾害刚过,国际上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借此诋毁中国,尤其和苏联意识形态领域的舆论斗争比较激烈,于是他的作文内容是希望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克服困难,渡过难关;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热血青年,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报效祖国……还有一道考题,翻译周敦颐的《爱莲说》,这篇文章他并没有学过,凭着课堂知识,他觉得自己翻译得还不错;
张弛介绍,当时在宁夏招生的大学文科很少,只有北京大学哲学系、兰州大学历史系、宁夏大学、宁夏医学院,而前两者各招1人。张弛填报了宁夏医学院外的另外三所大学。因为考试成绩并不公布,他不知道自己考了多少分,但觉得考上大学没多大问题。他记得有一天上午11点左右,有人跑来告之他被宁夏大学中文系录取了,张弛听了很平静,他想若是北大会更好,不过宁大也不错,至少有学上了。张榜那天,他发现班里考上的不超过10个,一些成绩好但没被录取的同学泪流满面,有的甚至瘫软在地上……没有考上大学的高中生被政府组织上山下乡,进入农场林场或相关部门工作,这在当时也是不错的选择。(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