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大学排行第三名之争和背后逻辑
中国大学排行榜有可能是中国最乏味的排行系统。过去十年,清华、北大两大豪门稳坐头把交椅,无形中让第三名之争有了些许看点。这不由引我们回望,进入新世纪的首个十年,中国高校发展史上第三名之争所折射出的高教现
中国大学排行榜有可能是中国最乏味的排行系统。过去十年,清华、北大两大豪门稳坐头把交椅,无形中让第三名之争有了些许看点。这不由引我们回望,进入新世纪的首个十年,中国高校发展史上第三名之争所折射出的高教现象,及其背后的逻辑意义。
十年探花之争
从1999年网大第一次发布中国大学排行榜开始,大学十强总是这些熟悉的面孔(如图表一),其中除清华、北大、浙大、南京大学、中国科大、上海交大、复旦这七所大学稳居前十、南开大学八次入榜外,中国人大、北师大、北航、中山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西安交大这几所大学的浮动相对较大,分别在大学十强榜单上停留了1-7年。如果我们把焦点对准第三名,则可看到共有三所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摘过探花头衔,这也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现象:众多大学都标榜自己是中国大学第三强;可是在广大民众心目中,大学第三名的面孔始终是模糊的。但有一点十分清晰:除清华北大外,从未见哪所大学号称自己是中国大学第一或第二名。
过去十年进入中国大学十强的院校及进入次数
察看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往年各项指标,我们则更加数据化地看到,十年来国家经费投入、师资、生源、声誉、政策这五个方面的高等教育资源指针,一直固执地指向这两所豪华大学,令其在榜单上的综合得分与第三名(更别说三名之后)大学的差距越拉越大,且丝毫没有收窄迹象,从而令其豪门更豪,成为富有戏剧色彩的寡头大学。
钱的流向和国家意志
在世界范畴内,高校投资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我们就以美国哈佛大学为例,可以看到,象哈佛这样的美国一流学府,收入来源可分为四个部分:投资收入、研究资助收入、流通用途的礼品和其他收入。其中又以投资收入比例最大,占到四成。投资收入中,又以捐赠收入(Endowment income distributed for operation)为主体。为增加收入,更加高效地实现募款,哈佛大学成立了哈佛管理公司,更加市场化、私人化、经营性地筹措资金。
相比之下,中国大学就幸福得多,长期依靠政府拨款的传统,让大学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在挺进世界100强大学的口号下,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将物质资源和优质生源配置的筹码,过分地押向了这两家豪门。据教育部科学司和社科司的统计,2008年清华大学科研经费达到23.52亿,北京大学达到10.74亿。我们把统计的对象扩大到前100名的大学,则清华和北大的科研经费高达9.1%。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是排名第十的中国人民大学的20倍。
2010年科研经费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还可解读出国家教育政策的空转:很多教育产业引导政策、普及高等教育政策、东西部缩小差距战略等等,并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因为这些政策造就的豪华大学增量微乎其微,完全比不上各种资金(包括社会捐赠,例如中国地产首富碧桂园对北大的捐赠)砸向豪华大学来得掷地有声。
巨额财政投入的背后是纳税人的钱,大幅倾斜的投资,用绝大多数纳税人的钱培养一个数量级很小的群体。大学没有募集资金的压力,也就不承载相应责任,近些年大学铺张浪费的新闻屡见报端。或许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依靠财政集中投入还是中国高校的主流模式,清华和北大可能能够在未来的某一天靠各种资源的政策倾斜,而在某些层面被人为堆积成世界一流学府,然而我们更期待科学的高校发展模式,这个模式的受益者绝不能仅仅只是两所学校。(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