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青春有关 那一年的高考“战斗”记忆(图)(2)
落榜是很自然的事了。我把自己的高考念想全部寄托在了孩子身上。绝对不能重演我当时的悲剧,如果我们当时能清楚地认识高考对人生的改变,或许现在就会天翻地覆的改变了。 高考前三天,在足球场呆得最久 1984年高考
落榜是很自然的事了。我把自己的高考念想全部寄托在了孩子身上。绝对不能重演我当时的悲剧,如果我们当时能清楚地认识高考对人生的改变,或许现在就会天翻地覆的改变了。
高考前三天,在足球场呆得最久
1984年高考 戴锦高 现为江苏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副主任
1984年的高考,跟今天的高考相比,要晚整整一个月。
作为一个考上省重点中学的农村考生,三年的努力,到了见分晓的时候,我紧张中带着期待,兴奋里略有忐忑,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迎来了高考的检验。高考前三天,老师已停止上课和辅导,也不允许我们再去钻研书本,所以这三天,我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是学校的足球场。和自己最要好的同学踢踢足球,累了,就躺在场地上,彼此憧憬着进入大学校园的生活。志愿已经早就填报,我第一志愿报的是南京大学。我知道:为了这个梦想,我必须全力以赴。
我高考的那天,送别了未能通过预考的哥们。这老兄不幸成了我们学校唯一没有取得高考资格的“幸运儿”,其实他的成绩都还过得去,只是一见到英文单词,脑袋就直发晕。
我高考的那天,还跟以往一样,吃食堂、住集体宿舍。考场在另一个镇的中学,从学校到考场需要大约半小时的车程。早上学校安排大巴把我们从学校送到考场,中午学校食堂把饭菜做好后送到考场附近,下午考完后再接我们回学校。三天的考试,天天如此。只是伙食特别好,彻底改变了我高中三年来对食堂伙食的印象。尤其那自制的绿豆汤,加了少许的薄荷与糯米饭,独特的香味与口感使得我多年后还会回味无穷。
现在想起来,我高考的那天,记忆中真的很平常。全社会好像也没有今天这般对高考的关注,家长们也大多跟平常一样,该干嘛干嘛。学校门口没有送考的家长大军,考场外面更见不到陪考的家长队伍。
最后一门考试结束后走出考场,我又随父亲与乡亲们一同外出卖冬瓜了。记忆中的每年暑假,我都跟着大人摇的船卖冬瓜,走遍吴江、平望、震泽、乌镇、南浔、湖州等地的码头和集市,帮他们做饭、送饭、跑腿,也为自己挣来了下学期的生活费。运河的河面,留下了炊烟缭绕中我学着生火做饭的身影。只不过高考结束的这个暑假,我不用再带上课本。
一个多月后,我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南京大学(微博)的录取通知书。
两次高考,感谢一个人和一个家庭 1990、1991年高考 高明凯 现在空军某部
写这篇命题作文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有关高考前后的一些记忆还是那样清晰,尽管时间已过去了二十年或者二十一年,这也许能从一个侧面说明高考于我的意义。
我先后两次参加高考,关于高考前后的记忆很多,常常想起的是一个人和一个家庭。先说一个人,他是我的同学兼好友。九零年第一次参加高考的前夜,我莫名其妙咳嗽得厉害,是那种不可遏止的一连串的咳嗽。因为考点设在县城,我们由学校组织集体住在县城的一家招待所。我躺在床上怎么都睡不着,既担心睡不着影响明天的考试,又想着不能影响了同屋的其他同学,那罪过就大了,烦躁之情至今想来还心有余悸。我决定出去走走,我的那位同学兼好友听到动静跟了出来,他说要陪陪我。我们在院子里一圈又一圈的转着,一直到夜已很深的时候,咳嗽也停了,精神也倦了,才回到屋子。我们说了些什么现在全然不记得了,留在记忆里的是那个月朗星稀、清凉如水的夜晚和昏黄路灯下两个乡村少年的身影。
再说一个家庭,是我住在县城的一个不远不近的本家叔叔一家。第一年高考失利后,我的父亲早早跟他的这位堂弟说好来年考试时让我住在他家。叔叔家有两个女儿,一个上小学,一个刚上幼儿园。因为我的到来,她俩的房间腾出来给我了,她们挤到了爸妈的房间。叔叔家离考场还有比较长的一段路,中间要绕过一座小山。那几天叔叔每天中午都会赶回来给我做饭。(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