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浙江省高考状元成为风险投资家(组图)(2)
宋安澜说,1973年左右,邓小平复出抓教育,他的成绩得益于清河中学扎实的初、高中教育。 宋安澜高中时期的班主任、外语教师潘贤仁、数学老师陈庆贤30多年后依然记得宋安澜。陈庆贤说:“这绝对是一个好学生,人品好
宋安澜说,1973年左右,邓小平复出抓教育,他的成绩得益于清河中学扎实的初、高中教育。
宋安澜高中时期的班主任、外语教师潘贤仁、数学老师陈庆贤30多年后依然记得宋安澜。陈庆贤说:“这绝对是一个好学生,人品好,相当平易近人。各科成绩都很好。”他还记得宋安澜写得一手好字,作业本子永远都是那么清爽。
1977年高考的作文题目是“路”,宋安澜记得前几句他是这么写的:“路,有各种各样的路。有人喜欢在崎岖的山路上攀登,有人喜欢在柏油马路上踱步……”而宋蔚写的是“我走上了高考的路”。
路,从此,他们的人生有了很大的转折。
“我跑了三四里路赶到衙前公社,给家里打电话。”
兄妹俩都考上了大学
宋安澜得知自己考上大学的消息,来自一位前去采访他的记者。
当年考完后,宋安澜感觉并不好。
填报高考志愿时,他第一志愿填写了浙江大学、第二志愿杭州大学、第三志愿是上海交通大学,在第四志愿,宋安澜选择了任何学校。他觉得只要可以学到知识,什么学校都可以。
那天是几月几号,宋安澜已经记不清了,他还在交通大队参加劳动。一位报社的记者找到了他,大声告诉他:“宋安澜,你被清华大学录取了!”
当年,清华大学在浙江仅录取了2名学生。30年后,说起这些,宋安澜一直平静的面容有了些许激动。“当时我说,不可能吧!后来,我跑了三四里路赶到衙前公社,给家里打电话,告诉家人这个好消息。不过当时他们都已经知道了。”
在宋安澜父亲宋崇濂写的自传里,完整地记录了1978年3月16日《浙江日报》对宋安澜考上大学的报道,题目是“发扬‘攻书莫为难’的精神,挤时间刻苦自学”。文中写道:在萧山县衙前公社交通大队,下乡知识青年宋安澜正挑着一担担沉甸甸的河泥,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这个下乡两年的知识青年,在学校里是一个德才兼优的学生,历年都被评为三好。来到农村后,他虚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劳动归来,坐在炉灶边,一边加柴烧饭,一边看书……去年以来,他挤时间学完了高等数学微积分第一册《不定积分》……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高考,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宋蔚回忆说,“我爸爸知道这个消息时,棉纺局正在开会,整个会场的人都拍手祝贺。我爸爸感到特别骄傲。”
不久,宋蔚也得到了被浙江丝绸工学院录取的消息。宋蔚说,那时他们家住在城仁里一个老式弄堂里,邻居们都赶来道喜,她妈妈买了好多糖分给大家。
1160万考生录取了40.1万多名,录取比例29∶1
人生的路从此不同
从1966年中国高等院校停止招生,到1977年8月,刚刚复出的邓小平主持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恢复了中断10年之久的高考。
1977年冬天的高考,吸引了570万考生。1978年夏天,又有590万考生参加考试。10年的时间,整整耽误了一代人。冬夏两季,共录取了40.1万多名大学生,这是1160万参考人数的1/29。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高考竞争最激烈的一年,也是参加考试人数创纪录的一年。
宋安澜兄妹成为其中的幸运儿。
1978年2月宋安澜离开杭州去北京,这是他第一次出远门。“一直到打完行李,都不太敢相信,像梦一样。”宋安澜说。
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77级宋安澜所在的班级里,有男生29人,女生7人。年龄最小的16岁,最大的已经31岁了。“6月2日,我们用SKYPE(网络电话)开了一个网上庆祝会。给当时我们班年龄最大的同学过生日,今年他60岁了。”
在宋安澜的记忆里,他们那一届学生大多从工厂、农村、部队考上大学,每一个人都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非常非常用功。那时在清华的阶梯教室,吃完早饭我们就去占位置,一般学习到晚上十一二点才回宿舍。”(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