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高考资讯 > 高考政策 > 报考政策 > 文章正文

17位状元“南飞”港校 内地高校当如何反思?(2)

时间:2011-07-12 17:02 来源:未知 作者:转载 点击:

反思:“状元”们为什么要出走? 据今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约933万,是自2008年以来第三年出现报名人数的较大幅度下降。与高考生源人数发展趋势相反,高考录取率近几年则持续走高,而

  反思:“状元”们为什么要出走?

  据今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约933万,是自2008年以来第三年出现报名人数的较大幅度下降。与高考生源人数发展趋势相反,高考录取率近几年则持续走高,而留学海外的学生也在近几年连年走高。可见,国内学府逐步走向被学生抛弃的格局已成必然。

  内地高考状元为何放弃北大、清华而选择港大?

  首先,学校能为学生提供丰厚的奖学金功不可没。在这17名状元中,来自云南的文科状元刘毅文获得港大48万港元的奖学金,其余多数状元都获得了16万港元奖学金。据悉,为吸引内地优秀生源,香港大学每年会准备约900万港元作为内地尖子生的奖学金。

  世界名校为普通家庭的优秀学生提供高额奖学金,这种制度,反映了名校的教育观念。反观内地的一些高校,在扩建规模、盖楼装修这些面子工程上可谓不惜血本,而在给学生提供奖学金方面却相对吝啬。

  其次,内地状元选择港大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刘毅文就坦言,自己想去香港大学读书,因为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这句话其实说出了其余内地状元的普遍共识:香港高校教育体制更具活力,教学内容更有特色,提供的平台更宽广,其国际化的教育环境让学生视野更开阔,能给学生的未来带来更大的发挥空间和更多的选择机会。

  事实上,内地高校面临的竞争不只是香港的高校。观察周围,你会发现,有许多家长热衷把孩子送到国外大学去读书。还有一些中学办起了“国际班”,学生毕业时参加美英等国家的高考,直接进国外大学读书。

  教育全球化,正在对内地的高等教育构成强大的挑战。教育全球化,让内地学生可以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多。内地高校若看不到自己的短板,在教育观念、招生制度、奖学金制度、教学和科研管理制度等方面不与时俱进,将继续成为内地优秀生源的候选而非首选。(人民日报海外版 徐 蕾)

  建言:内地高校需求改进之道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及生源数量减少的双向驱动,内地高校对优秀生源的竞争已经日趋激烈。香港高校北上“抢人”,如同鲇鱼入水,使本来就硝烟四起的生源大战更趋激烈,而内地高校的应对手段却受到诸多限制。首先,内地高校既有建设一流大学的自身志向,同时又必须承担维护教育公平的社会责任,很难利用高额奖学金等手段,与香港高校公开进行“赤裸裸”的生源大战。

  试想,如果内地某高校公开向某位“状元”许诺50万元奖学金,只会被视为嫌贫爱富的丑闻,却绝不可能像香港高校那样被视为不拘一格揽人才的美谈。身份不同、责任不同,手段必不相同。其次,内地高校的制度僵化,既有高校内部管理落后的原因,同时亦不乏历史的积淀与现实的制约,高校无法完全自主改变包括招生方式在内的管理现状。就此而言,内地高校恐怕也不无委屈。

  但无论如何,香港高校的“鲇鱼效应”,还是可以促进内地高校反思其教育制度的弊端。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内地高校仍然是其首选,但除了外部约束之外,目前内地高校普遍存在的官本位,行政化,学术视野狭窄,教授们不安心于教学和科研,忙着争项目和跑场赚钱,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的现状,不仅可能把少数尖子推向了香港乃至世界名校的怀抱,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更是极大的不公甚至戕害。无论基于争取优秀生源的需要,还是基于对教育事业发展和学生命运负责的责任,内地高校都必须正视自身问题,寻求改进之道。(北京青年报 李星文)

  毋庸讳言,学府的问题背后是教育的问题,教育的问题背后是制度的问题。教育模式和制度应该突出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主题,打破教育官僚式垄断,把治校权力交给专业教育家,由模子化培养转向多元化培养模式,针对性培养人才,提供一个人才得以完全发挥的平台才是学府设立的本质所在。(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1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