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高考资讯 > 高考政策 > 报考政策 > 文章正文

高考阅读:题目原作者答题居然“不及格”

时间:2011-06-11 14:37 来源:未知 作者:转载 点击:

  山东新闻网6月10日讯(记者 刘梅婷)今年福建省高考(微博)语文阅读题中有一道总分15分的题,原作者试做竟然“不及格”!6月9日晚上9时左右,原作者林天宏在微博爆料称,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采用了他

  山东新闻网6月10日讯(记者 刘梅婷)今年福建省高考(微博)语文阅读题中有一道总分15分的题,原作者试做竟然“不及格”!6月9日晚上9时左右,原作者林天宏在微博爆料称,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采用了他在《中国青年报》做记者时发表的文章《朱启钤:“ 被抹掉的奠基人”》。

  文章成高考题 作者自己试做“不及格”

  6月9日,《中国周刊》总编辑助理林天宏在自己的微博上写道,“友人来电,说今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用了我几年前的一篇稿子。好奇心起,找来试做了一下,对照标准答案,能拿到一半左右的分数。出题老师果然名不虚传,把作者本人都打败了,幸好我当年没落在你手上。”

  此微博一出就在网上热传,引起不少网民对出题人甚至高考的围观。高考阅读题的命题思路是否能够顺从原作者的本意?考生的个体思维能否得到真正的发挥?高考余温未散,关于答案评判问题再次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两次出现大雨”原因很简单

  林天宏表示,这篇文章,是自己作为中国青年报记者时写的文章。让自己最为纠结的是“让考生分析文中两次出现大雨原因”的那道题,“标准答案说了一堆,真正的原因是我写稿时窗外正好在下雨,出卷前问问我好?”林天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记者查阅了相关的阅读题目,发现这篇文章后面一共提出了三个问题,其中一个为选择题,其余两个是简答题。“两次大雨”的原题为:“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得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对此林天宏表示,当时写作的时候北京正在下雨,这在北京并不是常见的,作为南方人,看到好不容易下了雨,提笔就写了,这是很随性、水到渠成的,没有那么多刻意的原因。

  网友质疑:

  到底是应顺从出题人的想法还是作者的想法?

  韩寒在提到命题者与作者想法不一致时说到:“选择的文章八成作者都是上个世纪就死了,真是死无对证了。”这句话在网上被很多人奉为经典。

  “语文阅读题目总是让人感觉很复杂,考完后我回家对比答案发现并不一致,不知道是我想的不全面还是出题人的思路和我不一样,我认为答案的判定应该多元化透明化一些。”一位刚刚参加完今年高考的山东考生对记者说。网友车小猫说,小学的语文课外读物每篇文章的后面都有几个思考题,当时在报纸上看到有位作者表示自己的文章虽然入选了,然而却不会做后面的题目,现在的高考到底是应顺从出题人的想法还是作者的想法呢?

  深入剖析:标准答案该不该有?

  很多人认为高考的标准答案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考生的思想。

  “高考答案是有唯一性的,考生选取的答题角度并不一定就符合标准答案的定义,确定的答案有时候会使我们的思想被禁锢,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考生思维的发散。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本身对错就难分难辩。”一名网友发出这样的感慨。著名学者王小波在《思维的乐趣》中写道,“有必要对头脑进行‘灌输’的想法,时下正方兴未艾。因此很多才智之士在其一生中丧失了学习、交流、建树的机会,没有得到思想的乐趣就死掉了。”为了达到某个标准或是目的,“填鸭式”的灌输思想有时的确是不可避免的,“习惯了在被标准的答案里学习的孩子,或许能取得理想的分数,可是需要的是统一标准的机器零部件,还是一些真正有独立思想独立判断的人呢?”媒体资深评论员陈方说道。

  相关新闻:

  中国青年报文章成高考阅读题 原作者仅得1分

  中国青年报记者 庄庆鸿 实习生 李伟峰

  近日,一篇博客《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而我却不会做》在网络上传播,引起不少网民对出题人甚至高考的抨击。

  本报发表于2008年12月24日的《寂静钱钟书》被选为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阅读题,作为作者的本报前实习生周南(化名)自己试做了一遍题,总分15分中只拿了1分。尤为荒谬的是,一个被作者认为“说出了我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参考答案却是错的。(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1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