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90后大学生频现道德失范 高校德育面临挑战
新华网太原3月20日电(记者刘云伶)随着越来越多的“90后”进入大学,其自信、视野开阔等优质特征引人称赞的同时,一些人自我意识较强、团队意识较差的特质逐渐凸显,随之出现不少道德失范行为,令一些负责学生德育
新华网太原3月20日电(记者刘云伶)随着越来越多的“90后”进入大学,其自信、视野开阔等优质特征引人称赞的同时,一些人自我意识较强、团队意识较差的特质逐渐凸显,随之出现不少道德失范行为,令一些负责学生德育工作的高校教师大呼“头疼”。
面对“90”后大学生,如何为因循守旧的高校德育工作注入活力“因子”,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正确的价值观,成为许多高校亟待破解的难题。
被推三阻四的隔离宿舍
曾被评为山西省高校十佳辅导员的山西某高校张老师深感对一些“90”后学生束手无策。甲流传播高峰时,部分“90”后学生对隔离宿舍安排一事群起抵制,令他至今仍感愤愤。
2009年甲流传播高峰期学校发烧病例较多,由于学校医院容量不足,校方决定每个学院的每个年级设一个隔离宿舍,以集中发烧学生,避免交叉传染。
这件原本简单、在以往大学生看来“义不容辞”的事,在“90”后大学生们身上落实起来却格外艰难。“80”后为主的三四年级积极响应,“90”后学生们则推三阻四。
“质问不是问题,但大学生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平日里和蔼的张老师不由得火冒三丈,因时间紧迫,他强制执行。
难题并未结束。隔离宿舍内未发烧的3名学生不愿搬离,张老师再三劝说才搬走;之后,接收这3人的宿舍又纷纷抗议,拒收来自发烧宿舍的同学。
“这次事件折射出一些‘90’后大学生自私、集体观念差等问题。”张老师说。
“我”字当先的“90”后频现道德失范
“‘90’后给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带来挑战。”一些高校教师说,“90”后给大学校园注入自信、灵活、生机等新鲜血液的同时,也让老师们深切地感受到,以往大学生注重团体、协作、互敬互爱,而当今的不少“90”后大学生更关注自我感受,注重自身利益。
山西大学一位辅导员说,一名2010年入校的学生为申请贫困生名额,谎称父母双亡。因时间紧迫,辅导员未来得及核实就将该生认定为贫困生。不久这名学生请假,称父亲生病住院,老师追问他所谓的“孤儿”身份,他才实话实说。
“有些同学是非观、价值观淡漠,社会不良风气在校园里也明显增多。”山西某高校一名学生说,计算机、英语等各类等级考试作弊行为已屡见不鲜;评优、选干和贫困生评选中,有些学生弄虚作假欺骗组织,有的甚至让家长出面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
中央财经大学心理学博士辛志勇说,在各种社会现象和纷繁复杂的各类传媒信息作用下,当代大学生道德理想和心理难免出现多元化、实用化和功利化倾向,加之“90”后多为自小备受呵护的“小皇帝”“小公主”,就可能表现出自私自利、是非模糊等长者们看来道德失范的言行。
高校德育工作面临挑战
“和‘90’后鲜明的特质相比,一些高校德育工作如同拖拉机上高速,显然已经落伍,力不从心。”一些高校教师认为,从为高校德育奠定基础的中小学德育,到高校德育工作本身,都须揽镜自视,探究对“90”后道德养成不利的因素。
“针对当今大学生的一些道德失范现象,应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病根应自中小学找起。”做学生工作多年的山西大学外语学院教师张序说,中小学是一个人道德品质“打基础”的时期,对其一生的品德养成至关重要。然而在中、高考指挥棒作用下,许多中小学重智育、轻德育现象严重,以成绩论学生好坏,是导致当今一些大学生道德失范的直接原因。
“中小学德育基础没打好,到大学很难扭转。”张序告诉记者,“90”后学生入校后,他通过班会、走访等多种方式与学生们沟通,试图改变一些学生自私、自我的思维和言行,却发现多数努力未见实效。此外,不少学生认为,高校德育课程和相关工作单调、滞后,也是高校德育面临的瓶颈。(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