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孩子上大学是悲剧”言论 引发激烈争议(2)
晓敏又去城里找工作,这次她把目标放宽了,哪些单位需要就去哪里,这期间,她干过销售,当过幼师……在一次老乡的聚会中,她遇到了她的现任老公:工程本科毕业,从事铁路建设工作。“半年之后我们就结婚了,一半是
晓敏又去城里找工作,这次她把目标放宽了,哪些单位需要就去哪里,这期间,她干过销售,当过幼师……在一次老乡的聚会中,她遇到了她的现任老公:工程本科毕业,从事铁路建设工作。“半年之后我们就结婚了,一半是感情,一半是物质。”晓敏坦率地说,既然自己不能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那就尽量找一个高工资的,慢慢摆脱贫穷。
结婚不久,晓敏怀孕了,她辞去工作,回到老家待产。孩子出生后六个月,她“狠心”地将孩子放在老家,来到老公身边,干起了这份文员的工作。“工资不高,但起码不用跟老公再分开,只是心疼我的孩子,这个冬天,在老家,小脸都冻破了,可是,我们也没有能力将他接到身边一起生活,现实条件不允许呀,等等再说吧。”谈起未来,晓敏依然是迷茫。
老师看法
农村大学生能更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中山大学某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杨诚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这位委员的提议可能也是因当前高考改革推进速度过慢、农村城镇化的方式简单化、大学生就业难等社会问题有感而发,但结论却伤了很多人的心。
“从我本人和身边的同学同事例子来看,农村孩子上大学,它带来的利要大于弊,大多能改变家里的贫穷面貌。”他说,农村来的孩子,由于家庭经济相对较差,导致受教育水平、知识面也相对不足,甚至在面对高考的“素质教育”考核中吃亏,相对于城市孩子而言,他们的确会有因经济、能力、见识等导致的自卑心理,但大多数能将自卑转化为动力,依靠自身坚韧、能吃苦、责任感强的性格,学习更加刻苦上进,工作中也容易受到大家好评。
他建议,农村孩子能读大学就要去读,从个人层面上看,毕竟大学不仅能增加专业知识,更能拓宽人的观念和提高人的才能,这些是改变个人贫穷的关键;而从社会层面来看,只有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拥有先进观念和先进技能,减少农村贫困人口,也才能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更快解决好三农问题。
评中评
文明成果应城乡共享
王平的提案,引发激烈抗议,皆因她每句话都像利刃一样,刮在我们的心上。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她的发言罔顾百姓的受教育权、进城工作和自由迁徙的权利,以家长制的方式,替百姓规划人生,实在匪夷所思。
其实,王平也挺“冤”的,她本来不是要谈教育。她是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她的初衷是发扬中国农业文化。她认为,农村文化既重要又美好,要保存农村文化,就得留住农民;要留住农民,就让他们少读书。
正是这一逻辑,激怒了大众。文化应是为人类造福,王平却鼓励农民放弃教育,承传农业文化。这让我想起西方的汉学家,他们也希望中国不要使用机器,不要喝可乐穿西装,继续耕田织布,为世界保留最迷人的原始文化,做活化石。
王平不懂教育,但农民懂得,教育是摆脱蒙昧的唯一途径,投资教育是最有价值的事业。他们不介意吃点眼前亏,敢于背负债务。从大局来看,要建设农村,也要靠有知识有能力、见过世面的一代。
王平热爱农村文化,视之为珍宝,但农民想要见识更多样更精彩的文化。本人在农村长大,曾经很有“文化”——如王平馆长所推崇的——看云识天气,依节气播种收割,编织缝纫,样样精通。然而,一身本领却不能保证温饱。我的童年,肚子饿,精神也饿,渴望读到更多的书。
好的文化让生活更精彩,更有意义。文化不是凝固在乡间的琥珀,而是活跃在日常生活,在社会变迁中焕发魅力。要为农村文化注入活力,关键是农民的各种权利得到保障,城乡共享文明成果,没有貌似父母官的人来指点人生,有真诚的人大代表来倾听民众的声音,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农村娃要不要读大学,请让他们自己选择。尊重农民,为百姓谋福利,才是值得承传的文化传统。记者 李亚妮 (柯倩婷)(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