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极品文学生休学宅居 读书思考挑战上帝(2)
这是果壳科学青年们坚守工作岗位的典型一天。收工后,北京的街头小巷便开始出没一群行为诡异的小青年。 有时是在某个黑灯瞎火的郊外,观星达人熟练地指点星空,告诉大家哪坨是星星,哪坨是国际空间站;有时会是某个
这是果壳科学青年们坚守工作岗位的典型一天。收工后,北京的街头小巷便开始出没一群行为诡异的小青年。
有时是在某个黑灯瞎火的郊外,观星达人熟练地指点星空,告诉大家哪坨是星星,哪坨是国际空间站;有时会是某个酒吧,当服务生送上数只酒杯时,极其纠结地听到其中一个人比划着说,我计算过了,四只以上的杯子是不可能同时碰到一起的,除非这样……;还有一次在建材市场,一家店老板同时卖出了一个木盒与几块小镜子,然后听见买家开始热烈讨论,怎样安放镜面,能弄出个月光宝盒,一打开盒子,就有一束光射出来的那种……
理科生也有春天
此前,在许多人,尤其是文艺青年看来,理科生大多是些呆头呆脑的货:整天搂着一只保温杯出没于通宵自习教室,周而复始地蹲在实验室运算数据;不听陈绮贞不看村上春树,还不上豆瓣;写出的论文全世界只有不到十个人会看,其中还包括评审者。
果壳当家人姬十三在复旦大学攻读生物学博士时,就很容易给人造成这样的印象。绝大多数时间里,姬十三干的活,就是和老鼠的大脑朝夕相处,以研究出一种药物对某种细胞间关联的信号加强,然后还要发很多的论文。
尽管精通老鼠大脑,他还老被羞辱:这棵是什么树?你不认识?不认识还生物系的?“大学学理工科的学生IQ远远高于学文科的学生,但是科学在文化中却没有相当的影响,不值一提。”他说。
离开实验室,姬十三其实是个闷骚的科学文青,背着导师给媒体撰写让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趣闻。文章的数量与质量渐渐树立了姬十三在科学青年界的江湖地位,读者的热烈回应带来的成就感也比研究老鼠的大脑和捣鼓艰涩的论文要大得多。毕业后,姬十三正式逃离实验室,成为一名科普自由写手。创办果壳前,2008年,姬十三先成立了一个叫“科学松鼠会”的博客群,企图“一敲锣鼓”,把“猫在一个大房间各个角落的科学神人都喊出来吃饭”。
两年时间,被姬十三吆喝出来的科学青年不多,但也不算少,目前写作活跃的维持在50名左右。他们有的是媒体记者、高校老师、科研人员、在读学生,气质与果壳编辑一致,此前低调遁世,或只在半封闭的小圈子里活跃,也是因为没有找到“组织”。
相比之下,果壳的文章比松鼠们的博文阅读门槛更低,也更大众化。这也是姬十三创办果壳的动机:文艺青年有豆瓣,科学青年也该有自己的大本营。“这个效果正在显现。”顾森说。比如,最近他在邮件中收到两条很有科学小清新范儿的提问:一条是,在桌上放台笔记本如何将笔记本放稳当且占据桌面的面积最少?另一条是,肯德基优惠券不小心被撕坏,一般平均会撕坏几格优惠券?
再比如,那篇关于圣诞老人自焚的文章上传不久,在本该冷清的平安夜,却迅即引来一批科学小青年围观讨论。有人提出,不如改用量子派礼物,也有人提出质疑,圣诞老人的速度不应以匀速计算,因为他在北京肯定会遇上大堵车……
顾森无暇顾及讨论,除了写稿、约稿、译稿,他和同事们还得为起一个很有腔调的标题而绞尽脑汁,“不然怎么吸引科学青年,还有那些文艺小清新呢?”前不久,“DIY”斑竹张浩引用一篇英文医学论文提供的原理,摸索出一部如何在家测量胸部规模的仪器,最终拍板的标题叫:和苍井空老师比胸器。
死理性也有危机
在“DIY”主题站,张浩目前发布的大部分DIY创意,都来自国外两个人气旺的DIY达人网站,比如在伞上装星星灯,在家里做核爆,为派对女郎做火焰舞裙,用自己的呼吸发电。
缺乏原创,也是顾森这些“死理性派”当下的问题,那篇关于圣诞老人自焚的文章,也是编译作品。眼下,他手头写作活跃的作者不到五个。
这是果壳与科学松鼠共同面临的处境,“组织”成立了,锣鼓也打响了,从各个角落冒出来的科学青年阵容还不太拿得出手。“对于眼下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数学、物理啊,公式、定律啊什么的不是用来联想、创造,而是拿来高考、竞赛的。”顾森说。(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