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偏才”大学生活揭秘:享高校特殊教育(2)
明星光环并非命运“好望角” 社会和偏才皆需“平常心” 对大众来说,偏才学子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来源于媒体的放大。每年的高考季,各路媒体都会报道一批偏才。从2001年的韩寒、蒋昕捷到今年的孙见坤、王云飞,一
明星光环并非命运“好望角”
社会和偏才皆需“平常心”
对大众来说,偏才学子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来源于媒体的放大。每年的高考季,各路媒体都会报道一批偏才。从2001年的韩寒、蒋昕捷到今年的孙见坤、王云飞,一路“明星制造”。而通过高考、作品出版、作文大赛而骤得大名的偏才,更是不胜枚举。
但发生在浙江师范大学的一个个案,值得深思。一位曾被视为“女韩寒”的女生,早在高二时,其作品就获得多项省级奖项。2002年,被浙江师范大学降150分破格录取进人文学院,学校对她寄予了很高期望,但她进校后表现平平,文学才华也没有显现出来。2006年毕业后,她回到了家乡的县教育局。
而另一些不起眼的学生,反倒“冒”了出来。就在同一个学院,一名正常招录的女学生,在校期间出版了3部小说,毕业后成了一名网络作家。
有专家认为,这两名女生的遭遇,也折射出一个高校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上的重要话题。一方面,“偏才”的选拔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一些在高中阶段表现出来的特长或潜能,有可能因各种因素,在大学甚至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显现,一些“偏才”甚至会像“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方仲永那样“泯然众人矣”。另一方面,在自主招生改革的道路上,又要允许这样的“偶发案例”存在。在杜绝招生腐败的前提下,这也是教育改革难以避免的一项探索成本。
“对青少年期间表现出来的特殊才华,社会与学校应注意爱惜和培养,但更需以平常心对待。”山西大学初民学院院长管晓刚呼吁,“孙见坤备受瞩目和目前的学术大环境有关。如果文史哲这些冷门领域多一些温暖,大家可能就不会惊诧于一名高中生在国学领域的素养和潜力了。”他更提醒说,被媒体“炒红”的偏才,对自己更需清醒认识。如何充分利用专长去规划人生、实现大学里真正意义上的飞跃,至关重要,“要知道,人生是一场长跑”。
(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