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360高考网主页 > 高考资讯 > 高考新闻 > 文章正文

高考后心理问题易井喷 学生应注意调节(2)

时间:2012-06-18 17:44 来源:未知 作者:转载 点击:

茫然型心理 整天无所事事 正在一所高校就读的婷婷,在去年高考结束后“立志把长期缺失的觉都补回来,真是吃饱了就睡”,但过了几天,婷婷却发觉自己无所事事、心里空落落的。每天不是睡觉就是看电视,无所适从,时

  茫然型心理

  整天无所事事

  正在一所高校就读的婷婷,在去年高考结束后“立志把长期缺失的觉都补回来,真是吃饱了就睡”,但过了几天,婷婷却发觉自己无所事事、心里空落落的。每天不是睡觉就是看电视,无所适从,时常茫然不知所措、百无聊赖。脱离了整天都面对习题的日子,婷婷觉得自己的智商降到了最低点,思维也变得迟钝起来。往日充实的学习生活云消雾散,仿佛一下子就失去了目标,找不到自己的方向。而婷婷的几个同学也都有这种感觉。

  婷婷将这种心理带到了大学,一开始她对每个社团都有感兴趣,但往往参加一两次活动后就发现没有了兴趣,更多的时候她整天猫在宿舍上网,将茫然进行到底。

  专家支招:要及时规划未来

  “茫然型考生从原来紧张的高考学习中一下子放松下来后,会出现一段真空状态。对于相当多在高考路上一直被父母、老师推着走的学生来说,随着压力的释放,会产生一种虚无、无所适从的感觉。尤其高考后父母对自己的生活学习的要求发生变化———大家期待的眼光都放在分数上时,这种感觉更明显。”赵惠汝提醒这类考生,应迅速调整目标,对未来有一个新的规划,避免因迷茫而产生心理困扰。

  “考生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清晰的人生规划、开朗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社会认知,是考生不盲目度过后高考时代的有力保证。”赵惠汝建议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估分填报志愿,提前为上大学做些准备,锻炼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规划好大学生活,还可以找已经上了大学的学哥学姐,交流一些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等经验。

  焦虑型心理

  考完也难熬

  去年参加高考的刘薇虽然顺利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当她回想起高考后的那段时间,依然大谈“难熬”!

  “估分之后,一开始还对自己的成绩充满期待,总体感觉自己发挥正常,会考个不错的学校,但又很担心自己万一失利怎么办。”离成绩公布还有一段时间,她实在心中没底,加上家长和亲戚不断地过问考得怎么样,让她越发心里没底儿,焦虑、烦躁到见什么都想发火,严重的时候晚上还会失眠。

  专家支招:先把高考这件事撇开

  “考后焦虑型心理也比较常见,许多考生在考后会出现这种患得患失的状况,尤其是那些平时学习成绩还不错的考生。他们往往期望值比较高,但在等待放榜的日子里,由于不确定性而变得焦虑。这种焦虑对于那些心理素质弱的考生,还会持续加重。比如有些高考学子会出现由焦虑到失眠,再从失眠到抑郁等。”赵惠汝建议考生,高考结束后,先把高考这件事撇开,选择一些平时感兴趣的事去做,释放压力。

  “考后父母的态度对考生心态的影响相当大,有时甚至远远大于成绩本身,所以家长也要适时调整心态。”赵惠汝介绍,许多家长在考前把孩子抓得死死的,考试一结束就彻底放松,不管不顾,任由其通宵看电视、上网、疯玩。这不但容易出现心理危机,从生理角度讲也会吃不消。在她看来,高考过后,家长应该充分发挥“避风港”的作用,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但要避免与孩子谈论高考、成绩等敏感话题。

  “这一时期,考生因担心成绩、择校等问题,心理起伏较大。”赵惠汝说,如果孩子没有发挥好,家长要鼓励孩子把烦恼和痛苦说出来,不要再责怪他,应理智引导孩子把注意力从高考上转移过来,再鼓励孩子对未来作出选择、安排。她建议家长,一定要和孩子多沟通,在沟通中帮孩子降压。例如在考生感觉很好时,要适当“泼凉水”;在考生出现心理落差时,不要责难。

  通过多年经验,赵惠汝发现,考试结束后,内向的考生容易孤立自己,她建议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参加一些健康、安全的团体活动,因为一些体力上的、娱乐性的活动能帮助孩子减压。另外,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培养其自理能力。(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DNF外挂  DNF连发程序下载  DNF双开工具下载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2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