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高考与亲情不该成两难选择
湖南长沙一位母亲在陪送女儿参加高考(微博)的路上被车撞倒,在交警和路人劝说下,女儿含泪继续赴考,母亲经抢救后已脱离生命危险。惨烈的车祸,为何引来众议纷纭?考试与亲情的选择,为何成为道德难题?含泪赴考
湖南长沙一位母亲在陪送女儿参加高考(微博)的路上被车撞倒,在交警和路人劝说下,女儿含泪继续赴考,母亲经抢救后已脱离生命危险。惨烈的车祸,为何引来众议纷纭?考试与亲情的选择,为何成为道德难题?含泪赴考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社会心理基础?
道德评价不能忽视具体情境
北京读者 陈 恒
女儿含泪赴考,被一些人解读为舍母赴考,进而上升到高考与母亲谁更重要的价值层面,对女孩进行道德批判。然而,道德评价不能忽视具体情境,对于具体情境下的个体选择,不宜上升到道德高度进行抽象评价。
带着美好心愿送考的母亲,瞬间倒在血泊之中;考试时间分秒迫近,交警和路人纷纷劝说“你好好考试,母亲我们来照顾”……置身此情此境,大部分人恐怕都来不及对考或者不考进行理性权衡,更没有时间对“母亲和高考谁更重要”做出价值判断。选择陪在母亲身旁,给予精神支持,当然可以理解,但选择继续应考,不负母亲期望,同样也无可厚非。
抽象的道德评价,在女孩面临的两难前,显得有点大而无当、苍白无力。这也提醒人们,抽象的道德原则必须与具体的生活情境结合起来,更多地考虑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和两难,才能真正彰显道德的导向意义和人文关怀。不论具体情境、不问青红皂白,占据道德高地、挥起道德大棒进行价值评判,容易把具体情境中的问题简单化、绝对化,也少了一份对当事人的理解和关怀。
道德原则应该推崇,价值标准应该坚守,但抽象的道德原则和价值标准不能用来剪裁一切现实行为,尤其在这个日益复杂而深刻的时代。对含泪赴考的女孩与爱心拳拳的母亲,最好的关注或许应是无声的祝福。
高考神话制造伦理困局
湖北读者 晓 曦
“母亲送考被撞,女儿含泪赴考”,为什么一个小姑娘的选择,会成为招来各方争议的价值命题?
参加高考,还是陪护母亲?这两个选项并列,已经说明,在当前的社会认识中,高考的重要性,已经可以与亲情相较。也正因此,这才会成为一个怎么选都对、也怎么选都错的伦理困境。
围绕高考的各种新闻,无不指向高考的重要性。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为避让高考推迟半小时召开,迟到3分钟不能进考场的考生自杀身亡,甚至有家长(微博)为了消声护考毒死小区的青蛙,像车祸中的母亲那样陪护送考更是天下父母的缩影……
诚然,虽然高考已经不是从“草鞋”到“皮鞋”的唯一分水岭,却仍然是社会流动的重要渠道,文凭、学历的竞争也仍然是“拼爹”之外的主战场,这样一场考试中,仍然寄托了太多个人和家庭的期望。或许,女孩在考试和母亲间的艰难抉择,正提醒我们,社会上升的渠道还太窄,人才脱颖而出的方式也还太单一。只有淡化高考作为垂直流动独木桥的功能,才能让困扰的女孩选择亲情、让迟到的学子选择生命。
充满期待的送考路突发车祸尽管是极端个案,却折射出潜藏在“高考热”深处的社会焦虑。如果能拓宽成材的渠道、增多上升的选择,对高考也就能多一份泰然处之。这是社会管理者对含泪赴考理应做出的回答。
微博之论
@方舟东江:从报道中看,母亲的伤势不会太重,否则交警和路人也不会劝说女儿离开去参加高考。但对女儿来说,面对陪护母亲还是参加高考这两个选择,孰轻孰重,自有她的考量,而这考量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社会的现实和道德判断。我赞成视情况而定,不宜一概而论。
@我爱大海:类似情况让当事人不得不陷入情与理的两难选择。不管是家长还是考生作出任意一种选择,我们都应充分理解他们的善意和大爱,都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而不是肆意通过媒体放大他们的伤痛,让他们在哀痛的同时承受更多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
@山东常睿:是否真正需要照顾陪护,应该看母亲伤情而定。如果需要陪护,就应该放弃考试,来年高考还有机会,毕竟亲情伤情如果失去机会,就无法弥补。假如母亲伤情不碍,含泪离去参加高考,转化为力量,未尝不可。(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