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附中校长:10年自主招生改革未到预期目标
复旦大学(微博)附属中学校长 郑方贤 教育部于2003年首次推出22所大学的招生改革,即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突破了大学必须以高考(微博)分数依次录取的规定。2006年起,以复旦大学为代表的、以区域性为特
复旦大学(微博)附属中学校长 郑方贤
教育部于2003年首次推出22所大学的招生改革,即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突破了大学必须以高考(微博)分数依次录取的规定。2006年起,以复旦大学为代表的、以区域性为特点的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项目的实施,突破了大学高考录取统一控制分数线的规定。
10年来,全国参与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高校达到80所,这些高校都是中国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大学。在具体的选拔方式上,大学也作出多种尝试:征文、笔试、笔试加面试、面试、专长测试,高考科目笔试、多学科笔试,一对一面试、多对一面试等等。
每年高校的自主选拔(亦称“自主招生”)都是社会最为关注的事件。但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到现在为止,无论是大学还是社会,对自主招生改革的认识尚处于研究选拔方式的初级阶段。
统一高考,被冲开一个口子
针对庞大的学生人群实行的是统一高考录取制度,是由政府全面组织的集约化考试方式。所谓大学的招生功能,实际是不存在的。
中国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1990年代初,尽管升入大学是优秀高中生的努力目标,但因为当时全国高等院校总共招收约60万学生,只占当年高考报名人数的22%。时值市场化改革刚起步,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收入与工人的工资收入差异不明显,没有形成高竞争和高工资的效应,所以当时高中升大学的竞争影响面很有限。
随着独生子女(80后)一代的成长,家长格外关注唯一一个子女的教育和发展。1993年起,高校开始实施毕业生不包分配、推行双向选择的市场化改革,这使得名校和热门专业的优势得以充分体现。尽管到1999年时,高等院校每年的招生人数已经达到了160万,占当年高考报名人数的比例达到55%,但是高考的竞争愈发趋向白热化,形成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局面。
随着这一代学生人口的持续增长,竞争愈加残酷,家长们为使孩子们占有高考先机,希望先进入好的高中、好的初中、好的小学。这一阶段,教育行政部门推出的“211高校”建设、“985高校”建设,示范性高中建设等政策实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教育界尤其是基础教育陷入了全面应试教育的境地。
到2000年左右,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已极其严重,而同时期世界各国的教育进步明显。在国内,培养创新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部以极大的勇气推出了自主招生政策(即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从此铁板一块的高考录取模式被冲开了一个口子。
应该说,当时大多数进入自主招生改革的试点高校都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原因是长时期来,我们针对庞大的学生人群实行的是统一高考录取制度,即由政府全面组织的集约化考试方式。高考考纲的确定、试卷命题、考生报名、考试组织、阅卷评价、成绩登记排序都由政府统一组织。所谓大学的招生功能,实际是不存在的。
自主招生,昭示大学办学理念
大学的办学自主权,主要体现在学术评价标准上。所谓的自主招生,实际上是要求大学有自己独特的、明确的对所招收学生的学术评价标准。
我国的大学都是经国家批准设立的教育机构,按照《教育法》的相关规定,我国的高等院校享有办学自主权,包括招生自主权(标准、方法等),培养自主权(学科专业设置、教授聘任、培养计划、毕业标准等)以及其它学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等。但实际上,因为经费的来源和业务的管理都由各级政府直接控制,大学凡是与社会相关联的边界部分基本是没有自主权的,诸如招生的标准,毕业证书的发放等。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进步,我们对于大学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加重视,也自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的211大学建设、985大学建设无疑都是这种重视下所选择的发展途径,但其制度建设中,却有先天性缺陷。最显著的表现就是由行政化带来的同质化,即完全由政府掌握统一的标准及资源,大学没有独立的学术评价标准和模式,凡事都随着政府政策的支持而发展、随政府支持政策的取消而消亡,看不出作为学术机构的大学独立存在的必要性。(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