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360高考网主页 > 高考资讯 > 高考新闻 > 文章正文

民间行动促改革 异地高考破局在即?(3)

时间:2012-03-22 16:06 来源:未知 作者:转载 点击:

在他看来,权力大的地方承载能力相应就大。他以东京等地为例分析说,北京市区人口密度的确过大,但北京行政区域内并不存在承载力极限的问题,北京还有很大的承载空间,并非2000万人就到头了。“承载力只是城市管理

  在他看来,权力大的地方承载能力相应就大。他以东京等地为例分析说,北京市区人口密度的确过大,但北京行政区域内并不存在承载力极限的问题,北京还有很大的承载空间,并非2000万人就到头了。“承载力只是城市管理水平不高的借口。”袁崇法说。

  那么,这些大城市的教育资源是否也到了承载的极限呢?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微博)副院长熊丙奇(微博)研究发现,2005年上海全市高中在校生为30.8万,2008年下降到19.3万,下降幅度达到三分之一,其中部分中心城区由于人口减幅与人口导出叠加,高中招生规模锐减,甚至出现“空心化”趋势。

  而北京亦是如此。相关数据显示,2008~2009年的小学招生数为110440人,其中外地户籍学生44973人。熊丙奇称,假如高考制度不变,每年将有更多的外地学生,被迫在小学毕业或初中毕业之后返回户籍地求学,而北京的高中则在门可罗雀中关闭或整合。

  囿于目前的高考制度,外地户籍学生在北京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比例呈下降趋势。根据2002年的统计,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借读生共有16.80万人,其中小学占全市在校学生总数19.40%,普通初中为5.21%,普通高中为1.99%。

  根据《北京高等教育未来的展望和预测》,到2016年,北京的整个高中毕业生人数将急剧下降到41513人,而2006年的历史最高点为9.30万人。这份预测称,按照现有的招生计划,到2016年,北京的招生计划将出现近2万人的剩余。

  一方面是担心放开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会带来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承载力难题,一方面却是两地的高中教育已经出现“空心化”的问题。其实,仔细研读山东省有关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破冰的背景,同样是高中生源在大量减少。

  北京市属的北京联合大学,这所每年在北京招收8000多名高中毕业生的大学,在无法扩大外地招生的前提下,开始研究《面对生源减少的严峻挑战与我们的对策分析》。而那些反对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的人们,却还在维护已过剩的教育特权。

  破局需顶层设计

  在向《中国新闻周刊》分析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改革难以破局的原因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称,根源就在于1977年之后的“国家主义”的教育观。他解释说,理想的招考应是考生与高校的直接对接,而非现在需要教育部门招生办的中间环节。

  北京大学教授张千帆,是去年联名上书总理呼吁取消有关“学生在户籍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和招生”规定的15位公民之一,他称中央要有统一的方案,可以给地方自主权空间,但空间不能太大,尤其是时间方面。“改革必须到位,否则会出现新的歧视。”

  张千帆等人有一个相关的课题研究小组,这两年一直在调研有关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的问题。2011年10月29日公布的《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就有张千帆等人的指导。张千帆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这个方案只是个权宜之计的应急方案。

  事实上,有关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的改革建议,《中国新闻周刊》采访多次的相关研讨会均未能给出一个统一的答案,但不以户籍而以“学籍地”作为参加高考的原则达成了共识。中央民族大学(微博)法学院教授熊文钊呼吁,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改革需要顶层设计。

  熊文钊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袁贵仁所称的有条件的解决,实则是在还清旧账。因为在北京,外地户籍的学生已经可以读初中,但因为不能在北京高考,高中阶段的学籍不被承认,需回原籍地。“这种连续性如何解决?”他建议,教育部的统一方案需要有公众的参与,要有多方声音,不能关起门来做方案做调研。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改研究室副主任王烽一直在参与高考制度改革。他曾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教育部很赞成改革,而地方政府在利用户籍手段回避问题。“但是,如何影响了本地考生的权益,地方政府并没有给出相关的调研数据支撑。”(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DNF外挂  DNF连发程序下载  DNF双开工具下载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2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