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评论:唯分数论的极致盛宴(2)
王玉初 评判 唯分数论的 极致盛宴 这次晚宴的目的是激励“做人品位高雅,做事追求卓越”的优秀学子,其主题则为“庆贺、分享、期许”。何为优秀?在校长看来,也许学习成绩好就是优秀,因为参加晚宴的选拔标准是“
王玉初
评判
唯分数论的
极致盛宴
这次晚宴的目的是激励“做人品位高雅,做事追求卓越”的优秀学子,其主题则为“庆贺、分享、期许”。何为优秀?在校长看来,也许学习成绩好就是优秀,因为参加晚宴的选拔标准是“以半学期考试为准的初中年级前三名学生;高中文理分科后为理科前二名、文科第一名;成绩并列也在邀约之中”。成绩代表一切,所谓“品位高雅”、“追求卓越”都只不过是个“唯分数论”的幌子罢了!
从晚宴的排座次上也可窥见一斑,高三文科第一名、高一年级第一名紧靠着校长坐,其次按由高到低的年级就座,其他几名校长分坐在学生中间。典型的唯成绩是图。
民办学校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也有着比其他公办学校更大的升学压力。在生存面前,学校确实思考得更多。但这并不代表就能不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只追求升学率。表扬先进,鼓励优秀本无可厚非,但须有节制,不能过度,因为过犹不及。如此高规格的待遇在笔者看来实在大可不必。
只有学习优异者才有资格参加,这简直是几百里挑一,难度很大。试想,以后的晚宴中还会不会依旧是这些学子。如果是,则代表激励措施效果不大,毫无实质意义,只不过是他们的期中期末的又一次聚会;如果不是,则代表有人成绩下降,被后来者取代。固然,有人成绩提升令人高兴,可谁能保证被取代者会不会受到打击而一蹶不振?这与初衷可能事与愿违。
佘运登
借鉴
看看美国版
与校长共进晚餐
从4000余名学生中遴选出了19名“尖子生”,入围标准是年级前三名,而且只有第一名才能挨着校长坐。据说这样一顿“与校长共进晚餐”,目的只是为了激励学生,的确,能受到校长的如此礼遇,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还真是并不多见,能有机会和校长共同进餐,坐在校长身边,甚至有校长夹菜,更是莫大的荣誉,与校长亲密接触的机会,没准要比奖状和奖金更有激励效用。
不过,“与校长共进晚餐”的资格居然成了对学生的激励,骨子里其实并没有真想赋予学生“与校长吃饭”的权利,甚至是把这一权利特权化了,而与此同时,更是在有意无意中暗示了校长本人的特权身份。当学习好,分数高,成为接近权力人物的一道桥梁时,与其说是激励,毋宁说是误导。还好,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特殊权利,“尖子生”们看来也并不是天然适应。这不,尽管就餐时校长尽量显得随意自然,甚至给学生夹菜,聊家常,但如尖子生们仍然显得拘谨,甚至不乏激动得哭出来的,不知道尖子生激动的泪水,是不是就是所谓的激励效果。
相形之下,同样是“与校长吃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不仅每月有和校长共进晚餐的机会,每次10到20人左右,地点就在校内的食堂,有什么吃什么,学校事先会贴出通知,学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美国版“与校长共进晚餐”居然如此不讲究,如此没有品位,身为麻省理工的校长,都这么不注重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居然随便就在学校食堂用餐,而且还丝毫不在乎身边的餐位会不会被差生给坐了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负面激励。看来,在“与校长共进晚餐”究竟该怎么吃这事儿上,美国的校长们还真有必要向中国的同行虚心求教。
吴江
-三言两语
●相比社会上的复杂饭局,校园里应该说单纯得多,不仅参加的人员简单,不是学生就是老师,地点场合最容易想到的大约也是食堂。相形之下,“与校长共进晚餐”既然多少突破了传统校园饭局的模式,自然也就让人眼前一亮。
——马金伟
●客观地说,相比校长们个个神龙见首不见尾,学生想要见上一面都难,能有和校长共进晚餐的机会,无论如何都应当算是一种进步。(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