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高考生源下降上海大学急改革
大学的教育,就是把依靠老师才能获得知识的人,培养成毕业时能无师自通的人。在这方面,大学不缺理念,缺的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上海大学曾经在2007届学生毕业三年后做过一个回访,让他们回过头来再看大学的课程,并
大学的教育,就是把依靠老师才能获得知识的人,培养成毕业时能无师自通的人。在这方面,大学不缺理念,缺的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上海大学曾经在2007届学生毕业三年后做过一个回访,让他们回过头来再看大学的课程,并对改进专业教学提出意见。“培养主动学习不够”、“课程内容不实用和陈旧”、“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不够”排在意见的最前列。这些意见直指高校教育中的不足。
上海大学把改革的核心举措放在了课程体系上。大学的现行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必修课和选修课,而解决课程分布的随意性和非均衡性,确立系统培养目标,是上海大学新课程体系的目标。
改革的力度不可谓不大:学校即将实施的通识课程体系包括核心通识课程、新生研讨课、大类基础课。原来教学计划中带X编号的课程300多门,仅留下来66门归入通识课程类,一半左右课程基本上不符合要求,还有一些需要改造;在公共基础课程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实验”、“大学英语(论坛)”、“计算机文化”、“体育”、“军事”、“大学语文”、“应用写作”都将面临着全新的改变。
新学期,理学院教授姜颖给新生开的一门课叫做“改变世界的物理学”。他介绍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看上去很高深,但我会告诉学生:相对论跟每部车里的GPS导航休戚相关,没有相对论,就做不出GPS导航。巨磁电阻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德国和法国科学家发现的一种效应,几年前他们因此得了诺贝尔奖,学生可能会问:这跟现在有什么联系,我会告诉他们:如果没有这个发现,大容量的U盘、移动硬盘不会有,你们手里的iPod、iPhone、iPad都不会出现。”
显然,这样的教学方法,给老师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姜颖说,这其实是提醒每一位任课老师,必须时刻在科研一线,时刻关注最新的科技进展,“不能再拿一本教材从头念到尾。”
当老师这些年,姜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很多考上大学的学生成绩很好,为什么上了大学就放松了,最后毕业的成绩很差?“这是因为他们学习主动性的丧失。”姜颖说,他以后上课不会给学生指定教材,只列举主要参考书,学生上他的课需要查阅很多教科书和工具书,才能解决一个具体问题。他希望用“问题”牵引学生主动学习。
本学期开课的老师在之前的暑假里压力都很大,都想把课上好。因为,一年级学生接触到的老师和听到的课,将影响他们的抉择,而他们的抉择又决定着专业的命运。
今年开始,上海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将不再招收本科生,学校已经启动程序,将逐步关停这个专业。关停的原因不是专业本身不受到市场的青睐,而是这个专业本身的师资存在问题,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社会和市场的要求。
“学生越来越少,高校抢生源现象以后肯定会越演越烈,而‘抢’学生的砝码最终还是办学实力能够提供优质的教育。”叶志明这样描述未来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特征:学生始终有机会获得最好的教师传授学业、指导人生,把自学作为一种追求和时尚;建构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教与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年轻学子有机会接触最新成就、前沿学术和科学方法;资深教授乐于讲授基础课,青年教师擅长讲授专业选修课,实验课程已不局限于大纲要求;强调通识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交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方法,未来能够应对千变万化的社会发展和需要。
大学的教育,就是把依靠老师才能获得知识的人,培养成毕业时能无师自通的人。在这方面,大学不缺理念,缺的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上海大学曾经在2007届学生毕业三年后做过一个回访,让他们回过头来再看大学的课程,并对改进专业教学提出意见。“培养主动学习不够”、“课程内容不实用和陈旧”、“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不够”排在意见的最前列。这些意见直指高校教育中的不足。
上海大学把改革的核心举措放在了课程体系上。大学的现行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必修课和选修课,而解决课程分布的随意性和非均衡性,确立系统培养目标,是上海大学新课程体系的目标。(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