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重孝道考核是道坎 担忧可能制造伪君子(2)
于立生 担忧 可能制造伪君子 不少人认为时下的社会已经道德沦丧、道德滑坡,不管这种判断是否具备严格的数据基础,但至少反映人们对社会道德问题已产生了焦虑感。在这样的背景下,北大加大了道德层面的考核,将“不
于立生
担忧
可能制造伪君子
不少人认为时下的社会已经道德沦丧、道德滑坡,不管这种判断是否具备严格的数据基础,但至少反映人们对社会道德问题已产生了焦虑感。在这样的背景下,北大加大了道德层面的考核,将“不孝敬父母者”踢出校长推荐之列,看起来是具有引导社会道德的功效。
但纵然有一千零一个美好的理由,也没法消解“不孝敬父母者”的认定难度。当然,可以硬性规定校长有义务家访,充分了解拟将被推荐的学生是否存在不孝敬父母的行为。可是,学生家长除了美言自己的孩子之外,难道还会说别的坏话吗?
北大还可以往前走一步,规定家长要证明自己的孩子孝敬父母,必须提供证据。那么,孩子节衣缩食给父母购买生日礼物、百忙之中给父母捶背之类的故事定然会被导演出来,甚至用表演的方式制作成视频供校方观看。
考核中学生是否孝敬父母,还要遭遇一个更大的难题:中学生未到赡养父母的年龄,相反是在接受父母的抚养。是否孝敬父母往往要到赡养父母的阶段才能显现,而在父母抚养孩子时期,大家关注的是孩子是否听话,只要孩子不给父母惹麻烦,认真学习且成绩优秀,就是个让人夸奖的孩子。如果校长向学生家的邻居了解孩子是否孝敬父母,说不定会被视为一个笑话。
学生是否孝敬父母,并不具备核查的可能性,校方、家长和学生为了应付北大的规定,就会合谋造假,被校长推荐的学生不仅不存在不孝敬父母的行为,而且还可以包装成非常孝敬父母的道德模范。这一规定就产生了一个负面效应,引导社会制造“伪君子”,这就进一步败坏了社会道德。
伍少安
观察
担忧缘于有暗点
凡被推荐者就是孝敬父母的,是有孝心的,而“真的是这样的吗”,恐怕每个人心里不由都会打鼓。“百善孝为先”,推荐一位高材生,“孝敬父母”成为必要的清规戒律,必须跨过的门槛,这没有错,也是群众给予掌声之处。毕竟,倘若被推荐者连最起码的孝敬父母都做不到,谈何全面发展,更不用说是一块璞玉。
但焦点在于,让是否孝敬父母成为推荐的必要条件令人担忧。试想,倘若只一味重视向学生灌输孝敬父母,难免会造成一种假象,只要有孝心就行,其他譬如是否有服务大众之心皆置之不理。那么,基于此,无疑就是培养一个利己损众之人。
进而论之,如要让“校长推荐”得到群众鼓掌,单靠考核是否孝敬父母,是远远不够的。人们更关心的是,在整个推荐过程中,是否存在暗箱操作?
孝敬父母成为推荐考核的新标准并没有错,却为何引起争议呢?看来,更需要完善和关注的是“校长推荐”制度,这个制度本身可能存在的不透明之处,让群众担忧推荐无公信力。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想不给推荐上北大留下暗箱操作的死角,不让是否孝敬父母的考核落空,还是要从整套推荐制度上进行完善,堵住可能存在的漏洞,让每一个被推荐者都是大家心悦诚服的候选人。同时,还应辅以相应的监督投诉机制,在保证有第三方发挥校正航向力量的同时,也给不同的声音一个表达和伸张的地方。唯如此,才能使校长推荐制结出丰硕的果实,从而不负北大在推动社会新风和正气中应担当的责任。
林耀琳
■评判
好事可能多磨
此次北大规定“不孝敬父母”不得推荐,是对素质推荐要求的细化,也是对推荐要求的完善和补充。人的素质高低决定国家的创新发展水平,近百年来,我国的知识领域少有世界一流的创新成果,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高素质人才。
尊重父母是人最基本的素质,关心他人、公益活动、遵纪守法等是社会最基本的素质,这“两个最基本素质”是造就高才的必要条件。北大素质选择没错,但能不能“如愿以偿”,还充满变数。毕竟这“两种最基本素质”并不能显性写在生源脸上,而是“写”在校长“嘴上”,轻而易举就把北大忽悠了。如何建立公允的素质评价机制,如何程序透明、评价公开、引入社会监督,如何远离暗箱操作、官僚腐败等,则是“素质推荐”成功与否的关键。因而,“不孝敬父母不得推荐”上北大仍然要“好事多磨”。(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