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高考资讯 > 高考新闻 > 文章正文

热议:农村子弟弃考或将催化“阶层板结”

时间:2011-08-31 15:19 来源:未知 作者:转载 点击:

  屠海鸣  读书改变命运,正受到现实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农村寒门子弟放弃高考。笔者近日作为中华海外联谊会成员,随中央统战部领导跑了一趟宁夏。结果发现,这种现象,目前在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十分普遍。而8月28

  屠海鸣

  读书改变命运,正受到现实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农村寒门子弟放弃高考。笔者近日作为中华海外联谊会成员,随中央统战部领导跑了一趟宁夏。结果发现,这种现象,目前在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十分普遍。而8月28日《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则称,2009年全国84万应届毕业生退出高考,导致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考生总量首次出现下降。2010年946万应届考生中,弃考人数接近100万,除了21.1%的考生选择出国,另外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农村的考生,他们多数选择读职校学技术或者直接打工。

  在一个多元的现代社会里,人们有什么样的选择,本不足为怪。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农村第三代、第四代兄弟,选择是主动还是被动?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始于文革后的1977年。可34年过去了,那么多农村子弟选择放弃高考,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解读为时代之幸的。其一,为什么只是农村子弟?其二,他们还有其他更好的出路吗?“花了五六万元,上了四年学,到头来找工作还要‘拼爹’。”这是宁夏农村的同志告诉我的。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学费贵、就业难。无疑,教育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现状,正是当下农村子弟放弃高考的根本原因。

  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农村寒门子弟,只有考入一线名校,就业之路才会相对平坦。而教育资源不均衡,名目繁多的加分,却让农村寒门学子输在教育之路的起跑线上,考上一线名校自然也越来越难。根据刚刚公布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结果,我国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下滑,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越不好就业。”这成了寒门学子摆脱不了的命运窠臼。

  二十多年前,笔者在复旦大学读书,当时不论来自城中还是乡下,不论出身官宦还是百姓弟子,大家全都是拼在一条起跑线、一座课堂内。而如今在农村,跳出农门改变命运,主要有两条出路:一是参加高考,二是当兵。改变命运,在大多数农民的眼里,也有着特定的涵义,那就是吃“皇粮”,进入体制内。对大多数农村寒门子弟来说,放弃高考,在很大程度上等于放弃了进入体制内社会从而改变命运的可能。现在的问题在于,他们还有更好的出路来改变命运吗?

  尴尬的是,在体制内发展,文凭是跟随一生的标签,没有文凭,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后患无穷。对于没有学历、资金、背景、关系而只怀抱“放弃了高考,没放弃人生”理想的农家子弟来说,要想改变命运太难了。笔者曾经读过中国社科院的一篇调查报告,它的结论是当前农村人改变现状越来越困难,农村穷孩子“跃龙门”的机会越来越少。

  我们悲哀地看到,接受高等教育,还是这个社会弱势阶层向上流动的最主要渠道,在较大程度上维系着社会公平。教育体系中任何不公平现象的出现,都会给民众带来强烈的被剥夺感。

  记得当代杂文家鄢烈山先生多年前写的一篇文章说道,从一个人的命运沉浮来看,最大的不公是教育机会的不公平……相对贫穷的人们,只要不忍饥挨冻,只要还有通过受教育向上发展的希望,他们就不会失去梦想,就无须羡妒别人的美食华服,而以自己的勤勉进取去赢得自尊和成功。

  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会不同于欧洲而出现“超稳定结构”,比较公认的缘由之一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比欧洲的贵族等级制度优越,它为中下层民众提供了上升到精英阶层的通道,一定程度化解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对抗。

  而如今,由于教育资源不均衡,堵住了无数寒门子弟向上流动的渠道、向上攀登的勇气,这个时代的寒门子弟,就难有出头之日。长此以往,“阶层板结”就不可能有效避免。

  (作者为上海市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校董)

(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1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