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爱你不容易 高考改革能否叫好又叫座(2)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微博)曾撰文指出,春季高考的设计,对于打破我国传统高考录取制度“一考定终身”是有积极意义的,只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没有赋予春季高考与夏季高考同等的地位,造成春季高考缺乏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微博)曾撰文指出,春季高考的设计,对于打破我国传统高考录取制度“一考定终身”是有积极意义的,只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没有赋予春季高考与夏季高考同等的地位,造成春季高考缺乏吸引力,甚至打上“落榜生”、“冷门专业”的标签。
记者了解到,之所以春季高考没有得到夏季高考一样的关注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的不积极,从而导致春季高考招生院校只能以高职为主,以少数普通本科为辅。
以北京和上海为例,2004年参加北京春季高考招生的高校有14所,但很快,北京工业大学等8所学校退出春季招生。2005年,尽管上海市参与春季高考的普通高校有上海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技术大学、上海金融学院等13所院校,但却没有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参与。此外,参与高校的招生专业也罕见热门专业,甚至连本科专业都较少。尽管有一个时期,民办高校在春季高考投入了较大的热情,但考生和家长却兴趣不大。
天津有关招生方面的负责人分析,扩招使各学校的资源利用接近饱和,而且各高校从夏季高考已经能够招收到理想的生源,学校无需也没有更多的空间在春季继续招收学生;参加春季高考的考生,无论是生源数量还是生源质量都低于夏季高考,对高校的吸引力也不大;春招生数量虽少,却给高校的学籍管理、教学管理、毕业就业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增加了管理成本。这些因素最终导致高校参与的积极性降低。
据了解,考生和高中参与兴趣不大,也是春季高考受冷落的又一重要原因。通过春季高考入学的学生在入学之后会面临许多问题,甚至成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一些学生反映,由于大部分的高校实行按学年管理的办法,“春考生”入学时间是一个学年的中段,他们只能采取“跨两头”的办法,或者与去年入学的夏季考生一同上课,或者等半年与同年的夏季考生一同上课,但是,这样一来,他们到底是跟哪个年级一起毕业,学制是缩短还是增加半年,都成了问题,加之就业、考研等配套的措施也没有落实到位,让他们在找工作和考研时遇到了不少困难。
对于各高中来说,尽管多数在态度上表示支持,却很少在行动上做出积极的响应,根本原因是不愿意为少数参加春季高考的考生打乱整体的教学安排。
放眼未来的高考改革——
好目标需要好设计
春季高考前途何在?是存是废?对当下的高考制度改革带来何种借鉴?
有专家指出,任何一项高考制度改革都需要立足国情进行制度设计,尤其需要鼓励和激发改革主体——高校的积极性。也有专家指出,短期来看,春季高考成本较高,学校受益不大,似乎得不偿失。但作为一项公共政策,作为一项教育改革,春季高考的得与失不应当简单地以经济标准计算。当年,考生对春季高考反响最热烈的是安徽和内蒙古,而不是上海和北京,只是因为后来外地高校不参与安徽和内蒙古的春季招生,才使得春季高考在这两个地区夭折,这说明春季高考在某种环境下,仍很有生命力。回到当下来看,春季高考探索的经验很宝贵,决策部门应当结合当下高考制度改革和探索的方向,吸取其经验,给当下的改革目标以更为完善的制度设计。
熊丙奇指出,把春季高考转变为学术水平测试,或许是不错的尝试。目前情况下,我国各地已经推行的“学术水平测试”非真正的能力水平测试。春季高考如果能承担起真正意义上的水平测试功能,将是对高考制度改革的极大贡献。
天津市的实践经验也值得思考。据了解,天津市春季高考最初的制度设计就同教育部倡导的初衷不尽相同,从设立之初便主要面向中职、中专、中技这“三校生”,之后,先后就是否面向应届毕业生和往届毕业生进行实践,最终确定为以面向“三校生”和往届毕业生为主。因此,招生院校也基本以高职为主。尽管这种制度设计看起来与教育部倡导的春季高考的初衷存在差距,但是,经过10年的实践,天津市的春季高考已成为高职招生的重要渠道。(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