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高考录取平稳落幕背后的“加减法”
分类分批,多元选拔,30万考生,1400余高校,录取率超八成,本科六成,名校增招,全程监控……说起这些“关键词”,省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如数家珍。记者获悉,从高考报名至8月24日深夜录取收尾,历时半年,备
分类分批,多元选拔,30万考生,1400余高校,录取率超八成,本科六成,名校增招,全程监控……说起这些“关键词”,省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如数家珍。记者获悉,从高考报名至8月24日深夜录取收尾,历时半年,备受关注的2010年高考“双抢”结束。今年浙江普通高考录取25.3万新生,平均录取率约为83.8%;高职单考单招录取2.1万,录取率为 79.3%。
“加法”一:优质高教资源,加一个也好
与其他不少省市相比,浙江既是教育大省,又是优质高教资源不足之省。面对优质资源缺少的压力,为让更多人上好大学,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考试部门全力争取教育部和各校的支持。这一做法事实上已持续了多年。2010年,浙江一方面提升本科招生,录取的15万名本科生,比例首次超过60%,比去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高出全国8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争取优质高校多招一个也好。今年第一批在浙增招总量3600余名(含艺体类),其中清华、北大、复旦等 “211”或“985”名校在我省增招约1900名。据了解,今年普通高考全省比原计划总增招1万多。
“名校资源稀缺,需做加法,多一个指标,就是一个机会,考生就多一个好去向”。一位从事高考工作20多年的资深专家对此感慨良多。记者发现,每个计划的增加往往颇费“周折”,而不少增量是高考前由省考试院主要领导专门带队“组团”游说各地高校争取的,而在录取开始前后,该小组继续反复沟通协调。“像浙江这样为争取优质指标,多次与高校直接沟通,让我们非常感动。” 上海、北京的一些高校感叹。其中“自主招生”80所名校各有2%—5%计划可安排,今年录取770余名。我省安排自主招生5月份先行填报志愿,作为在第一批提前录取阶段最后一天单独投档的唯一依据。北京一知名高校招办主任连叹“浙江的做法,真高!”直到他“道破天机”后记者才恍然大悟:这样的时间段和操作方式安排,可让高校尽量单独增加投放指标,在程序上确保“指标到位”。否则,容易流失原先已经“看中”的好生源,使“指标流失”。
记者多次采访省录取中心现场,发现全封闭式管理,招生录取平稳有序;而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成了“常态”。今年,浙江经历了各10多次的网上填报志愿和模拟投档,20多轮次正式投档。“为了让每一个指标各就各位,值!”省领导在酷暑中亲临现场检查指导工作,感同身受,高度肯定!
“加法”二:安全底线再加高度
安全是高考的底线。 2010年这条底线又加高了。全省首次开展“考试安全教育日”与“诚信考试宣传教育周”;首次对“诚信承诺书”实行网上签署,并增加承诺内容。各级高考联席机构高效运作,保密室24小时联网国家和省指挥中心监控。“人防”、“技防”结合机制重拳出击:监考三回避、考点联合值班、 1600余各级巡视员异地蹲点巡视;场外信号监测车不间断巡查、场内运用信号监测仪、屏蔽等高科技手段。考评教师来自省“备选评卷教师师资库”,对评卷状况、教师表现、能力评价等一系列的考核指标均全部入库;对被评价为不合格的教师从总库中剔除。
而音乐类统考现场着实让记者开了“眼界”。为防止考官打“人情分”,考点在编排考生进场、考试、组别等方面共设置了四道“关口”;评委则由省考试院纪委书记用电脑从备选师资库中随即抽取,封闭管理;考评过程首次实行全程摄像,便于监督、还原、比对;为了监控5位评委打分是否合理,另一套设备电子屏幕上跳跃的都是一个个像股票行情似的能显示评委打分的波段,而操纵这设备的工作人员却来自省外单位。如果彼此打分相近,则几条曲线会缠绕在一起;反之,就可以发现“问题”。
在今年的高考某评卷点,记者想使用手机,却发现信号被屏蔽。刚想进入阅卷场所采访,又被呼啦啦响个不停的报警器吓了一跳。学科组长杨教授出手相助,按了门旁的一个小黑盒子,告诉记者:“今年评卷点首次采用指纹识别系统,阅卷老师不仅要带工作证,还要凭指纹才能进入。评卷电脑也要输入密码才能打开,我们要对高考试卷和评卷结果进行 ‘双重保卫’。”据介绍,高考主观题评阅,都实行“背靠背的双人评阅制”,我省设置的“双评误差值”控制,比教育部规定的最低要求还要严格。当两人评分误差超过规定标准时,计算机就会进行提醒,然后重新请第三个教师进行评判,取三者之间的最接近的两个分数平均值计分,如果还是超过评分误差的话,就提交评卷负责人研究仲裁。(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