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政治知识大盘点
2009年高考政治知识大盘点 分析近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突出对重点、主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考查。 所以,我们要
2009年高考政治知识大盘点
分析近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突出对重点、主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考查。
所以,我们要把复习备考的重点放在对学科重点、主干知识的梳理上,既不能有知识盲点,又不能漫天撒网,应做到以干带枝、融会贯通。只有对重点、主干知识理解透彻,在知识的应用中才能畅通无阻,从而恰当地使用资料,提取有效信息说明、解释和解决相关问题。
所谓重点、主干知识,主要是指:首先是考试大纲规定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概念、原理和观点;二是高中政治课所学的中心知识和问题;三是与当年高考热点问题联系密切的概念、原理和观点。
第一部分 经济常识
考点一: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1)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2)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亦是商品共同的属性。
(3)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辩证统一、缺一不可。商品的价值不能离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越高越有利于商品价值的实现,这是商品生产者重视产品质量的原因。
核心提示:我们要重视商品的质量,要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①影响消费者的需要和合法权益。②生产者只有面向市场,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才能赢利。③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和优化资源配置。
2.商品的价值量
(1)价值量的含义: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生产者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个别劳动生产率越高,则越能获利。
核心提示:①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是商品价格变化的根本原因。②对个别生产者,在面向市场的同时,不断地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是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根本途径。
3.货币的职能、纸币
(1)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2)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3)纸币的发行权集中于国家,国家授权中央银行负责发行事宜,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发行多少数量的纸币、纸币的面值、每种面值的纸币发行多少都是由国家决定的;但每种面值的纸币代表多大价值不是由国家决定的,其购买力取决于市场因素。
(4)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待售的商品数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的流通速度三个因素。
核心提示:本考点知识复习以识记为主。
4.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通货紧缩表现为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经济现象。
(2)两者都是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不平衡,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稳定。
核心提示:①识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含义和危害。②理解控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措施。治理通货膨胀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同时要采取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等措施。治理通货紧缩要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正确的消费政策,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