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经历33年高考变迁路:书为谁而读?(2)
1985年,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并存的“双轨制”开始实施;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为“铁饭碗”而读书的年代结束。 张舒广现在是中山新华科技专修学院的院长,19
1985年,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并存的“双轨制”开始实施;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为“铁饭碗”而读书的年代结束。
张舒广现在是中山新华科技专修学院的院长,1991年考取湘潭大学。在她就读的湘潭市一中,整个年级有400多人,而包括大专在内的被录取者只有不到10人。“残酷”和“飞蛾扑火”是她对当年高考情况的印象,“班上很多同学都很有才,但因为名额的限制,最终都没有考上”。他们班上最后只有她一个人考上了大学。
当年,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高考一条道路,否则就是当工人或者回农村。据她回忆,为了能够端上一个“铁饭碗”,连续复读四年的也有。此外,很多同学晚自习后在路灯下继续学习,也有的在被窝里打手电筒学习,更有一个尖子生高考前夕紧张到浑身发痛。
张舒广家共有三姐妹,“为了能让家庭在周围人眼中彻底翻身”,她被父母寄予了很大希望。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她的父母“笑得嘴都快要裂开了”,随后还特意摆了“谢师宴”。
她说,当时特别流行一个想法:既然已经有了“铁饭碗”,大学的课程就无所谓了,很多同学经常“翘课”。1995年,张舒广被分配到中山市横栏镇理工学校任教。随后,她的两个妹妹都考上了大学,这一点成为了她们一家人的荣耀。
如今,3个女儿为她们的父母在中山买了套别墅,做父母的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让你们三姐妹读了大学。
21世纪:彷徨与觉醒
大学开始创业毕业就当老板
高考光环逐渐剥落,但知识永远重要。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的这句名言成为了当下大学生心态的真实写照:彷徨与激情交织、困顿和觉醒并存。
1999年大学开始启动扩招步伐,数百万考生圆上了大学梦。此外,大学收费标准飙升,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多,高考和大学的光环逐渐褪去。“北大学生卖肉”、“清华毕业生修车”、“大学生与农民工同价”等话题屡屡爆出,大学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而新“读书无用论”苗头又现。
今年3月份,从中山大学毕业的刘常胜(化名)来到中山小榄镇,想在小榄“休息一段时间再找个工作”,之前他在广州的一家科技公司做技术。刘常胜现在已毕业三年,在发现自己“所学与所用风马牛不相及”后,干脆地辞了职。他的父母经常会打电话给他,想让他回家参加“大学生村官”选拔,但这一想法却被他拒绝了,“毕竟是名牌大学毕业生,回去感觉很丢人”。如今,刘常胜已经在小榄待了几个月,内心充满挣扎,不想去找工作,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工作。
更多的学生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成才路径,并获得成功,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罗敬锋就是一个典型。高考前,因家庭经济条件差,他曾一度不愿上大学。罗敬锋曾在中山市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得过银奖,大二下学期在学校里创办了成长服务中心,专门组织在校学生为全市中小学生提供培训服务。随后,他正式创办了中山市成长教育培训中心,并和他的团队进入了中山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踏上真正的创业旅程。
随着高考光环逐渐剥落,回归常态已是必然。“知识永远都是最重要的,只是时代在变化而已”,一名业内专家如是说。换而言之,某种程度上,高考就如同一面多棱镜,透过它,折射出了这个时代多元化演变的轨迹。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