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经历33年高考变迁路:书为谁而读?
时间:2010-07-08 19:21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次
1977年中山仅86人上大学,2010年有12738人上线 中山实现连续五年“万人上大学”,居前省前列 今年中山高考上线人数达12738人
1977年中山仅86人上大学,2010年有12738人上线
中山实现连续五年“万人上大学”,居前省前列
今年中山高考上线人数达12738人,上线率为89.4%。
赵宇飞摄
“那是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我们,他说,孩子们,走,我们读书去”,电影《高考1977》中一句平实的讲述,把人带回到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个人和国家命运改变,在历史上留下一道深深的印痕。
如今,33年过去了,从“报效国家”的激情,到“争抢铁饭碗”的功利,再到“知识能够改变命运”的困惑———高考就像是一个万花筒,随着时间流转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来。
作为省教育强市的中山,高考的变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1977年中山仅有86人考上大学,而到2010年,高考上线人数已达12738人,上线率为89.4%。中山连续五年实现“万人上大学”目标,稳居全省前列。2005年,中山成为省内继深圳、佛山之后的第三个省教育强市。2007年,中山24个镇区全部成为“省教育强镇”。
随着2010年高考成绩放榜和志愿填报,这一经久不衰的话题再次升温。本期报道,本报记者走访了数名当年高考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通过他们的讲述重温历史冷暖、触摸高考变迁。
1977年:幸运与激情
同学之间年龄相差20岁
毕业时《二十年后再相会》的歌声传遍校园,大家都急切盼望投入到火热的社会建设中去。
1977年12月11日—13日,全国570万青年从田间地头、矿山、工厂、学校和军营涌进考场。这一年被评论家称之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
黄伟光是中山广弘集团副总裁、大宇建筑公司总经理,当年,他和570万名青年一道走进简陋的考场。而今,和他一起毕业的大学同学,“有的已经退休,有的还在领导岗位,有的下海经商,也有的已不在人世”。
高中毕业之后,黄伟光来到了广州白云区郊区的一个学校任数学老师,当年他不过20出头。1977年,他和全镇3000多人一起参加了高考,放榜之后才知道只有大约30人被录取了,而当年全国高考的录取率也仅为4.7%。
放榜当天,他和几个同学一起去看成绩,一位被录取的同学“当场脸色煞白”。后来他乘火车来到当时的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报到,发现同班同学中最大的已有36岁,而最小的只有16岁,“大的经常还要照顾小的”。
当时读书几乎没有任何娱乐活动,“三点一线”成了真实写照。“学习最刻苦的就是年龄大的,因为他们经历过生活苦难,更懂得要报答国家的培养”。夏天高温天气,画图纸时风扇也不开,怕吹乱了图纸,每个人的胳膊上都绑着一块毛巾,怕汗水把图纸给弄湿了。
“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那时祖国一定更美。”———大学毕业时,他们被分配到了各个大国企当中,“大家根本不担心找不到工作”。快毕业的时候,大家都急切地盼望着投入到火热的社会建设中去,学校到处都传来《二十年后再相会》的经典老歌。
黄伟光被分配到了当时的广州港务局,从一名助理工程师逐渐地走上了管理层,“一干12年,从没有想过要离开。对钱也没有概念,就是要勤奋工作,回报国家和单位”。
1991年:竞争与荣耀
为“铁饭碗”挤“独木桥”
“父母在别墅花园里乘凉时常会感叹: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让你们三姐妹读了大学。”
高考的车轮继续前行,人们对高考的期望值陡增,“千军万马挤独木桥”、“鲤鱼跳龙门”、“铁饭碗”、“吃皇粮”和“拿文凭”,这些有着特定历史烙印的词眼逐渐浮现,高考竞争趋于白热化。(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相关专题:北大中学校长推荐制利弊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