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模后谈作文名师点评透露作文高分秘诀
广州市高中应届毕业生语文综合测试(二)(以下简称“二模”)上周结束。本次“二模”的作文题是“各有各的精彩”,学生平均分低于“一模”成
广州市高中应届毕业生语文综合测试(二)(以下简称“二模”)上周结束。本次“二模”的作文题是“各有各的精彩”,学生平均分低于“一模”成绩。据广州市教研室语文科负责人透露,“二模”作文成绩低于“一模”原因有二,一是本次阅卷非集中改卷,而是分成了四个阅卷场,阅卷场不同造成评分标准有所参差;二是本次“二模”作文题的限制稍多于“一模”,难度加大。
“二模”评卷结束后,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广州市高三语文中心组成员和一些重点中学的老师,让他们结合“二模”作文情况在临考前对考生如何写出高分作文,提出贴身指导。
贴士一:丢弃依赖
贴士二:准确把握题意
根据题意认真思考,才有可能写出切题好文章
广东高考语文评卷作文组负责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妙云早前在羊城晚报《校园达人》的现场活动上,向广州市语文尖子生支招时强调,要写出高分作文一定要丢弃依赖。根据题意认真思考,才能充分发挥好自己的写作潜能,才有可能写出符合题意的好文章。假如只是依赖对宿构文章进行改良、组装,依赖背好的几个材料牵强附会,那肯定写不出符合题意的文章。
本次“二模”作文中,执信中学的黄晓原同学获得了53分的高分。该文从口琴和钢琴各有各的精彩,说到文化的精彩,联系到现实当中的事情,比如电视台要停播方言节目,文坛里韩寒郭敬明与金庸古龙各占一定地位,属于反映社会问题有意蕴的文章。执信中学语文高级老师曾湖仙分析,这篇文章胜在所选的角度新颖、考生选择的材料全是自己生活感受到的事情,显得亲切,这种对生活有感而发的文章完全没有对以往材料进行堆砌,文章内容现实意义强。
老师们认为,作文备考,不少学生都为作文准备不少写作材料。长期的作文教学,学生形成了开头结尾,中间三段论述的结构模式。这无可厚非,毕竟是考场作文。但要写出高分作文,还得学会运用材料,用好材料。还得把自己培养成有思想有积累和有创新意识的考生。
临考前,不少考生提出疑问,在今年的高考作文里,还能否使用古代材料?用现代材料是否会讨巧一点?陈妙云在“广州市高三尖子生堂上作文点评与提高现场会”上回应学生提问时指出,老师在课堂上提出多用时代性的论据,少用古代论据,这是有背景的。近年来,不少考生只用背好的李白、杜甫、苏东坡等文段来跟作文题挂钩,形成一种模式化的套用。写作文,无论是古的还是今的材料,符合题意的才是好的。无论是古的还是今的材料,已经被用“滥”了就应该尽量不要再用了。
广雅中学刘文岩老师非常赞赏陈教授的观点。他认为只要材料的内涵与作文题的核心切合,不论古代或现代的材料,用准了,就没有问题。同时,刘老师还认为陈教授在现场会上向尖子生提出要多在作文内容上提升的建议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尖子生作文的语言表达已基本不成问题,这时,文章内容、思想认识水平才是提升作文分数的关键。
贴士二:准确把握题意
下笔前确立清晰的中心思想并写出中心思想句
高考作文应试,准确把握题意是第一要务。本次“二模”作文题,给出的导语是“春桃娇艳,夏荷清丽,秋菊高洁,冬梅傲雪。它们在不同的季节绽放自己的精彩。物如此,人亦然。”请学生以“各有各的精彩”为标题写一篇文章。广州市第二中学语文高级老师邱海林向记者分析,本次题型属导语引出标题的作文题。它由提示语和要求两个部分组成。所以审题要分步骤。“提示语”有三句话:第一句叙说春桃、夏荷、秋菊、冬梅四种植物的自然景象。第二句点出这四种植物在“不同季节”里绽放“自己的精彩”。第三句“物如此,人亦然”,这是从物到人,这是提示语的重点,所以,作文应在“人”或人与人之间发生关系的社会现象上落笔,题中“不同的季节”,可引申为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行业里,对人表现出来的精彩作思考。文章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精彩”,体现出“各有各”的不同。在写作“各有各”的时候,必须要有考生自己的基本认识、看法。如果你第一步审题理解不准,那么就容易偏离题意。那第二步审题如果不能切合题意的限定范围的话,就难以达到切合题意。(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