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高考资讯 > 各地资讯 > > 新闻动态 > 文章正文

安徽2009年高考改革方案 多元化招生评价体系

时间:2010-01-23 20:55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2009年安徽省高考改革方案解读  安徽省是全国第三批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省份之一,该省2009年高考将改革原来单一的高考统考模

  2009年安徽省高考改革方案解读

  安徽省是全国第三批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省份之一,该省2009年高考将改革原来单一的高考统考模式为高考统考、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三位一体的多元化招生评价体系——

  2009年,安徽省将迎来首届新课程高中毕业生。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如何改革?安徽省近日公布了2009年高考改革方案。

  记者日前就安徽省高考方案的出台背景、新方案的内容以及学生、家长的认识和反响等问题,采访了安徽省教育厅与承担本方案研制工作的相关部门负责人。

  方案的研制背景及理论依据

  记者:安徽省是全国第三批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省份之一。第一批广东、海南、宁夏与山东4个省区与第二批江苏省新课程高考方案已经正式实施,第三批浙江、福建、辽宁等省2009年高考新方案也已经相继出台。请谈一谈安徽省2009年高考改革方案的研制背景及理论依据。

  金燕(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是本次高考改革的直接动因。自从2006年秋季开始,安徽省高一新生全面进入新课程。近两年来,新课程的理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但是,我们也看到,如果继续采用原来的高考方案,高中新课程的亮点就无法呈现。如果不把学生学业评价、综合素质评价与选修课程纳入高考新方案,高中新课程的推进就会障碍重重,甚至会导致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退潮与应试教育的回潮。在此背景下,我们根据高考改革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方针,一方面聘请省外教育专家学者座谈研讨,另一方面充分发动省内各界人士,对广泛征集的多套高考方案进行研讨、比较和选择。

  记者: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安徽省2009年高考模式和改革思路是什么?

  金燕:正因为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方案制订者必须站在维护社会稳定与促进素质教育的高度。安徽省2009年高考模式为“3 文科综合/理科综合 学业水平测试 综合素质评价”,体现的是“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高考改革思路。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的高考方案,必须体现出建立和完善对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评价制度,进一步深化考试内容的改革,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选拔录取模式与方式的改革。安徽省2009年高考方案在“3 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基础上,增加了高二年级结束时的学业水平测试与高中三年的综合素质评价,建立起对高中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体系,同时为高校招生时增加了录取依据。

  改革新举措体现在四个方面

  记者:安徽省2009年高考方案改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能否作一些详细的介绍?

  金燕:一是将改革原来单一的高考统考模式为高考统考、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三位一体的多元化招生评价体系。

  原来单一的高考统考模式“唯分录取”,导致应试教育蔓延。我们希望建立起以统考成绩为基本依据、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为二本及以上高校的准入门槛,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录取参照多元化高校招生录取模式。方案规定,应届考生的学业水平测试每科目都达到C级或合格以上、综合素质评价每个方面都达到C级或合格以上,方可被普通文理科本科第二批次以上院校录取;2008届及以前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其学业水平测试要求参考原高中毕业会考成绩。在同等条件下,在已投档的考生中,高等学校可以优先录取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层次高的考生。

  二是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的自主权。

  安徽省2009年高考方案明确了学校在招生章程中,可提出对考生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有面试要求的高校,招生章程中明确考核范围和规则等。经批准实行自主招生试点的高等学校,可依据统考科目成绩、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和学校测试成绩;高等职业院校经批准自主招生,可试行以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录取主要依据的录取模式,也可将考生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与学校组织的测试成绩相结合作为录取依据。(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09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